负面影响。
两个呈现绝对时功能的同类未然标记的间隔连用现象则很少见,下边这个特例似可归入此类:
(23)上海至杭州将进入30分、上海至南京将进入1~2小时交通圈。
3.2 异类同时间隔连用
所谓异类同时间隔连用是指两个都呈现相同表时功能(或者都呈现绝对时功能,或者都呈现相对时功能)的异类未然标记间隔连用现象。
这种连用很常见。其中最常见的是表示具体未然时间的标记与“将”类副词标记间隔连用,一般是表具体未然时间的标记放在句首,充当全句修饰语,有时用逗号隔开,“将”类副词标记用在句中谓语动词前,二者被主语隔开。例如:
(24)明年六月我将去美国参加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 (25)下星期三上午,小王和小李将乘飞机去上海与对方谈判。
(26)(随着国内企业与国际接轨,国外的经营理念不断渗透,)在以后的几年中,经营管理者的薪金前景将更加可观。
这种连用中的后一个“将”类副词标记常常可以省略。例如:
(27)明年六月我去美国参加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 (28)下星期三上午,小王和小李乘飞机去上海与对方谈判。
两个呈现相对时后时功能的两个标记的间隔连用不是很常见,下例即是:
(29)对于明日就将进行的16强战,马晓春认为中国棋手至少应该会有三人进入八强,??
3.3 同类异时间隔连用
所谓同类异时间隔连用是指两个同类标记分别呈现不同的表时功能(一个呈现绝
5
对时功能,另一个呈现相对时功能)的间隔连用现象。
同类异时间隔连用主要表现为“将”类副词标记的连用。主要表现为“将”的自身连用以及“将”和“即将”的连用。常见的形式是一个呈现绝对时未然功能,处于句中谓语动词前,另一个呈现相对时后时功能,处于句中宾语、定语、状语、主语等非谓语位置上的动词语中。例如:
(30)北京的台湾问题专家将会仔细研究陈和他的民进党同事将如何着手修改这个岛屿的宪法。
(31)由国家主席胡锦涛任组长的中国对台工作小组将评估陈水扁5月20日的就职演说以及将于12月份举行的立法院选举结果。
(32)在德国世界杯即将于6月份开幕之际,“世界杯桥”即将在首尔清溪川亮相。
(33)将负责后场中央位置的柳相铁将与崔镇哲和朴载弘搭配。
(34)Centum city将与即将作为名品店开张的汉城总店一起成为百货商店的两大轴心。
以上例(30)、(31)、(34)句中前一个“将”,例(32)、(33)句中后一个“即将”、“将”都处于谓语动词前,呈现绝对时的未然功能,标明各句为未然句;而例(30)、(31)、(34)句中后一个“将”、“即将”,例(32)、(33)句中前一个“即将”、“将”则分别处于宾语、定语、状语、主语、介词宾语位置中,呈现相对时的后时功能,对全句时制不发生影响。
3.4 异类异时间隔连用
所谓异类异时隔连用是指两个不同类的标记分别呈现不同的表时功能(一个呈现绝对时功能,另一个呈现相对时功能)的间隔连用现象。
异类异时间隔连用现象相对来说不是很常见。主要表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类的未然标记一个处于谓语前的状语位置上,而另一个则处于一个句子中其他非谓语的句法位置上,一个呈现绝对时功能,另一个呈现相对时功能。例如:
(35)明年9月正式开校的平壤科技大学将开设100名的硕士班,而在几年内开设四年制本科班,发展成为学生定额达2500人的大学和研究生院。
(36)从这样的人数对比来看,明天上午落子的第二轮比赛将非常关键。
6
(37)上月27日,他还表示,将对提出上述疑惑的媒体采取法律措施。?
例(35)(36)中前一个定中短语标记“明年9月”、“明天上午”分别处于主语中的充当定语动词前的状语位置上,呈现相对时的后时功能,后“将”处于谓语动词前,呈现绝对时的未然功能,表明全句的未然性。例(37)中前一个定中短语标记“上月27日”处于句首状语位置上,呈现绝对时的未然功能,表明全句的未然性,而“将”处于宾语中的动词语前壮语位置上,呈现相对时的后时功能,对全句时制不发生影响。
4.未然标记连用的制约因素
根据语言表达经济性原则,如果用一个成分就可以表达的内容最好不用两个。就上面所讨论的单句中未然标记连用现象来说,如果用一个未然标记就可以表达句子的时制性质,为什么还要使用两个未然标记?为什么不省略一个?尤其是那个不表示具体未然时间的“将”在很多情况下完全可以省略,但事实上它却经常不省略。 显然,未然标记的连用一定有某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机制在起作用,不是随意的,应该可以加以解释说明。根据以往的研究和对连用现象所做的针对性考察分析,下面几个因素在制约着单句中未然标记的连用。
1)表时功能制约因素
现代汉语中未然标记往往都既具有绝对时的未然表达功能,又具有相对时的后时表达功能,在具体的使用中呈现何种表时功由一定句法条件的制约。
如果两个连用的标记各自承担不同的表时功能,一个承担绝对时未然功能,一个承担相对时的后时功能,即表现为同类异时间隔连用和异类异时间隔连用,那么这种标记连用满足不同的表时需要,不可或缺。
如果两个未然标记分别在不同位置上承担相对时的后时功能,如同类同时间隔连用中两个标记分别承担后时功能的间隔连用,如例(20),各司其职,结构上和语义上都相互不发生影响,那么这种连用也同样是满足时制表达需要的结果。
2)语义制约因素
未然标记中有的表示纯粹抽象的未然时制意义,如“将”类副词标记,有的表示比较具体的未然时间,当然也表达了未然时制意义,如“明天”、“下星期一”、“从明
7
天到大后天”等,这类表达具体未然时间的未然标记显然都是必须使用的,否则它们所承载的时间意义就无从表现了。所以与这类表达具体时间的未然标记相关的连用显然都受制于语义因素。
3)强化时制表达因素
同类成分在单句中的重复出现可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意义。表示相同时制意义的两个标记重复使用同样可以强化该标记所表达的时制意义。连续连用和间隔连用中同类同时间隔连用[删除]、异类同时间隔连用中的“将”类副词都符合省略条件,可以不用,但说话人却常常不加省略,有意让它与其他未然标记连用,其作用之一就是要强化句子的时制性质,达到突出强调时间性的语言表达效果。
4)“将”的语法化倾向
未然标记“将”与其他未然标记的连用是最为常见的连用形式。在很多情况下,本可以省略或者说可以不用“将”,但说话者还是选择使用“将”。除了3)所说的强化时制表达因素外,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将”的语法化机制在起作用。 在所有未然标记中,“将”的使用频率最高,虚化程度也最高,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时制标记。它目前仍然处于词义虚化过程中,至于最终是否有可能完全虚化为语法语素(演变为语法词缀)目前尚不敢断言。2)但它目前作为最典型的未然标记被广泛使用,乃至被超范围使用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它完全演化为语法语素的可能性也并非完全不存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外语的影响以及大众的从众心理也有助于提高它的泛化使用频率,而高频率、大范围的使用又加快了“将”的演变步伐,也就是说,“将”的泛化使用在不断促进它的虚化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将”的语法化倾向也是制约着未然标记连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5.余论
未然标记的连用现象在大于单句的复句、段落、篇章中也有所反映,但目前对此所作的研究还很少。比如我们在讨论“将”在使用中省略问题的时候,常提到复句中
“将”的省略,其中一个被谈到的条件就是如果前分句中已经用了未然标记,那么后分句中的“将”往往可以承前省略。这种情况在并列复句和顺承复句中最为常见。但是,只 2)
有学者持这种主张,如王松茂(1981)把它叫做表将来时意义的时态助词,张济卿(1996)把它称为“时制助动词”。 3)
参见李铁根(2006)。
8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