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思想品德课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作者:闫睿姣
来源:《商情》2008年第06期
[摘要] 本论文从《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出发,对实践性作业予以分类设计,即从知识与技能型、能力与创新型、情感与态度型、个性心理型,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实践性作业的效果进行分析,力求说明多种多样的实践性作业是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关健词]思想品德课 实践性作业 作业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1.实践性作业的理论阐述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我国,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之先生就曾批评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会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之后,他又提出“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教育理论观点,始终强调教育教学一定要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经过个人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变得更加丰满、深刻。 2.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并逐步实现德育行为化。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成为学生自主生成德育、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渠道。 3.传统作业设计的单一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提倡体验德育和行为德育。为此,作为德育主课程的思想品德课作业,也应与时俱进地实现从注重认知到注重知行并重的转变。但从现实情况看,思想品德课作业仍存在着知、行严重脱节的现象,如作业形式、内容及过程书本化、作业评价简单化等问题。过于书本化的思想品德作业缺少了过程的情感体验和能力考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锻炼,造成知、情、意、行的相互割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