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文献学概要 西北大学考研必备笔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13:17: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前后刷印的本子就有差距,初印本与后印本究竟有什么不同,也要经过校勘才能明白。

我们在进行对校时,不一定要两人对唱。.一个人也可以对校。把两个本子摊在桌子上,一个作为工作底本,遇有两本异处,就把异文统统记在工作底本上,让人看到你的校本,就像看到另一个本子一样。这种工夫叫作“死校”。在过去,没有复制技术,你有一个通行易得的本子,人家有一个宋刻本,十分难得,怎么办?借来对一遍,把所有不同之处用红笔记在自己的本子上,包括某处至某处为一行,某处抬头、某字因避宋讳缺一笔等,都要记下,这样等于有了一个宋本,过去称这种用宋本死校过的本子为“校宋本”。同样,用元本校过的称“校元本”,用旧抄本校过的叫“校旧抄本”。如果宋本、元本、旧抄本因难以预料的原因失传了,那么校宋本、校元本、校旧抄本就保存了可贵的旧刻、旧抄的面貌。清代陆贻典、毛晋父子、黄巫烈、顾千里等都做过大量这样的死校工作,他们的校本后来被学者们奉为名贵的善本,原因之一在于保存了古本面目。

假如异本不多,可以逐一对校。假如异本较多,则不可能逐一对校,那就要先弄清版本系统。

考究版本系统仍要先将各种印本进行重新鉴定,依时代排出先后顺序。然后细细审阅序跋,许多序跋对于刻书底本都有交待。

通过研究序跋可将版本分为若干组,每一组有一个祖本,其余是根据祖本重刻的本子。 如果序跋没有说明底本来源,则应通过与他本对校,弄清各本之间的关系,弄清哪些版本关系校近(即异文最少)。你会发现,同一系统的版本,连稀奇古怪的错误都往往一样,一脉相沿。这种校应当死校,一丝不苟,当然只校一两卷即可解决问题,不必再通校全书。

分出系统后,每个系统依据时代先后找出祖本,这样,通校的工夫可限于祖本与祖本之间。其余从祖本衍生的本子则作为参校本。所谓参校本,就是在有分歧处参考一下,就不再作一字一句、一点一画的通校工夫了。如张元济校《史记》;另外周祖漠先生校《洛阳伽蓝记》,其卷前《叙例》首条对版本源流有精彩的分析:

《洛阳伽蓝记》之刻本至多,有明刻本及清刻本。明刻本主要有三种:一、如隐堂本,二、吴琯《古今逸史》本,三、毛氏汲古阁所刻《津逮秘书》本。如隐本不知何人所雕,板刻似出于嘉靖间。《逸史》本则为万历间所刻也。二者来源不同,文字有异。《津逮》本刊于崇祯间,据毛斧季言,原从如隐本出,而有改窜。盖据《逸史》本校改者。至于清代刻本,则有四种::一、乾隆间王漠辑校之《汉魏丛书》本。二、嘉庆间张海鹏所刊《学津讨原》本。三、嘉庆吴自忠《真意堂丛书》活字本。四、道光吴若准《洛阳伽蓝记集证》本。考《汉魏》本乃出自《逸史》本。《学津》本即据《津逮》本翻雕,而小有更易。真意堂本则又参取《津逮》、《汉魏》两本以成者。至于吴氏《集证》本,虽云出自如隐,然亦略有删改,凡别本有异者,均于《集证》中详之。综是而言,《伽蓝记》之传本虽多,惟如隐堂本及《古今逸史》本为古,后传刻《伽蓝记》者,皆不出此两本。故二者殆为后日一切刻本之祖也。校《伽蓝记》自当以此二者为主,如振裘挚领,余皆恰然理顺。苟侈陈众本,而不得其要,则览者警乱、劳而少功矣。

总之弄清版本源流十分重要,可以执简驭繁,得其要领。

(二)他校法

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校法四例》:“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这其实也算得上一种对校,不过不是全书对校,而是片段对校。无论他书引本书,或本书引他书,这些语句都仍是出于这一部书,所以仍属于对校。

(三)本校法

本校法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要求掌握本书文法文例,韵文掌握韵例。熟读全书。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与正文可以互校等等。

(四)综合考证法

我们上面举出三种方法,为便于讲解,挑选出较为单一的例子,但在实际校勘实践中,则并非如此,往往诸法并用,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文字音韵训沽以及历史文化知识来判断是非,这叫综合考证。一位合格的校勘学家,其功力可尽见于此法。

-四、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

校勘前言,必须说明本书有哪些传本,这些传本的源流如何,以何者为底本,何者为校本,何者为参校本。

一般说来,底本,应是传本中讹误较少的本子。校本,则是较早的祖本。校本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底本与工作本不一样,工作本是自己容易弄到的本子,而底本则是各本中讹误最少的本子。因此,初校时应采取死校法,把所有异同都校出来。经过分析后,选定底本,然后把初校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处理方法大体有两大派。

一是主张所有异同都罗列成校勘记,而原文不予改动,是非判断写在校记当中。这种办法可以保证底本的原始面貌,又可以借校记了解各种版本面貌,同时对是非判断的意见也可体现于校勘记当中。日本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就是一例。周祖漠《尔雅校笺》〉也不改正文,只出校记,是非均在校记中讨论。

二是选定底本后,对于底本错误予以改正,但在校勘记中说明原作某字,现据什么本子或什么理由予以改正。其余不能肯定是非的异文,也一律写入校勘记中,供人参考。但底本不误,校本误的,就不再入校。目前此法较为通行,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代表。这样可以抓住要领,避免校勘记过于繁碎。但很明显,不能兼有第一种方法之长,不能取代第一种方法。

我们将采取什么方式,我主张错误要改正,但必须在校记中说明。对于主要对校本,因为也属于另一系统的重要代表,应全部罗列异文。对于参校本的异文,则择要写入校记。至于有的古籍,能够网罗到的稀见本较多,我则主张全部通校,全部罗列异文,这样等于保存了多种版本的面貌,对研究极为方便。两种方法用途不同,不应定于一尊,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至于校语,一般有以下几种:

(1)有版本依据的讹文,可采取如下说法:A.“某字某本作某,是。”B、“某字当依某本作某。“C、“某字原作某,今据某本改。”

(2)有版本依据的脱文,可采取以下说法:A.“某下某本有某字,当据补。”B、“某下某本有某字,是也。”C、“某字原脱,今据某本补。”

(3)有版本依据的倒文,可采取以下说法:A.“某某二字某本作某某,当据乙。”B.“某某二字某本互乙,是。” C.“某某二字原误倒,今据某本乙正。”

(4)有版本依据的衍文,可采取以下说法:A.“某字某本无,当系衍文。”B、“某下原有某字,今据某本删。”

(5)有版本依据的错乱,可采取以下说法:A.“某某某某几字,某本作某某某某,当据正。”B、“某某某某几字原作某某某某,今据某本订正。”

(6)义可两通或不辨是非者,可这样说:“某字某本作某。”

(7)据他校所得成果,可采取以下说法:A.“某字某书引作某,当据订正。”B、“某字原作某,今据某书引改正。C、“某字原脱,今据某书引补。”D、“某字下某书引有某字,当据补。E、“某句某书引作某句,又某书引作某句,某字下均有某字一,当据补。”F、“某某,某书引作某某,当据乙。”等等。

(8)据考证所得结果,应以按语形式出校。如:A.“按:某字当作某字。(下举证据)”B、“按:某下当有某字。(下举证据)”C、“按:某某二字误倒。(下举证据)”D.“按:某至某若干字当系注文误入正文。(下举证据)”E.“按:某字当系衍文。(下举证据)”。

(9)有旧说者可先引旧说,再下按语。如:“王念孙曰某当作某······。按:宋本正作某,王说是也。”

(10)疑不能决者,可这样表述:“某字疑当作某。”

校语一般应简明扼要,不宜冗长。偶有重大是非问题,历来悬案,则须详加考证。

五、校书的态度:多闻阙疑

《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校书须慎之又慎、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以不误为误,逞臆妄改。我们从事校勘活动,固然是要纠正错讹,但每下一义,定要谨慎,“多闻阙疑”,应是我们的座右铭。

第七章 文献目录

一、“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述鸿烈。”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班固说刘向管理国家图书时,对图书进行分类,并撰写了目录,以表现西汉文化事业的伟大成绩。

刘向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的。

刘向每校定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 “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例如《晏子书录》:

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 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 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 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 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 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

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 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

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橄,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晏子名婴,溢平仲,莱人。莱者,今东莱地也。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拙义,不可胁以邪。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抒之劫。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及使诸侯,莫能油其辞。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内能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 亲戚待其禄而衣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晏子衣直布之衣,糜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齐人以此重之。晏子盖短。(按,此下疑有阴文。)

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 文辞颇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辫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观。

搜索更多关于: 文献学概要 西北大学考研必备笔记 的文档
文献学概要 西北大学考研必备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8cbh9gkyr1ujtp7zft0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