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肢端缺血手术治疗与溶栓治疗的比较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根据抗栓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的的方法论,对周围动脉疾病患者抗栓药物的使用用于心血管疾病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及下肢症状和严重缺
血的缓解做了相关推荐。
以下为20项最重要的相关指南推荐:
对于年龄≥50岁且伴有无症状性周围动脉疾病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75-100mg/ d)治疗用于心血管事件的初级预防,优于不予治
疗(2B级)。
对于伴有症状的周围动脉疾病患者(包括已行或将行周围动脉搭桥手术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患者),推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 d)或氯吡格雷
(75mg/ d)( 1A级)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不建议对有症状的PAD患者使用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1B级)。
对于将行周围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与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建议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而不是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C级)。
对于难治性跛行的患者,除了运动疗法和戒烟外,建议使用阿司匹林(75-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 d)联合西洛他唑(100mg bid)治疗(2C级)。
对于严重肢端缺血且伴有静息疼痛而无法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建议使用前列腺素治疗(2C级)。
对于由急性血栓形成或栓塞所致的急性肢端缺血患者,推荐手术治疗,优于周围动脉溶栓治疗(1B级)。
总之,对于大多数无症状性和有症状的PDA患者以及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倾向于以单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心血管事件的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而
缓解肢体症状的附加疗法,需在运动疗法、戒烟以及周围动脉血管重建情况评估后再予考虑。
第9版ACCP临床实践指南之非骨科手术的VTE预防
2012-03-02 17:12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李慕白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
深静脉血栓形成(VTE)是外科手术患者常见的可预防的死亡原因。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根据抗栓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的的方法论,在权衡VTE和出血风险以及
兼顾患者的价值取向后,对非骨科手术的最佳血栓预防策略做了如下推荐。
根据普外和盆腹部手术患者的VTE危险因素分层,描述了以下几种情况。
当VTE发生风险很低(发生率<0.5%)时,推荐不予特殊的药物(1B级)或器械(2C级)抗栓预防,而不是早期下床活动。
当VTE发生风险较低(发生率为0.5%-1.5%)时,建议使用器械抗栓预防(倾向于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优于不做预防(2C级)。
当VTE发生风险为中度(发生率为1.5%-3%)且不伴有大出血风险时,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2B级)、低剂量普通肝素(2B级)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C
级),优于不做预防。
当VTE发生风险较高(发生率为3%-6%)且不伴有大出血风险时,推荐使用药物抗栓预防,如低分子量肝素(1B级)或低剂量普通肝素(1B级),优于不
做预防。并建议联用器械抗栓预防,如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C级)。
对于VTE发生风险较高且将行腹部或盆部肿瘤手术的患者,推荐延长术后低分子量肝素抗栓预防时间(至术后4周),优于有限的药物预防期限(1B级)。
对于有中度至高度的VTE发生风险且伴有大出血风险或出血后果极其严重的患者,建议使用器械抗栓预防(倾向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优于不做预防;
当出血风险降为较低时,药物抗栓预防才可启用(2C级)。
对于任一危险层次的患者,建议不予下腔静脉滤网作为初级预防(2C级)或静脉加压超声作为检测(2C级)。
对于其他非骨科手术的手术患者也做了类似的推荐。
第9版ACCP临床实践指南之骨科手术的VTE预防
2012-03-02 17:04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李慕白
骨科手术后不同抗栓预防方法的累积VTE发生率
对于大型的骨科手术,虽然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下降,但一旦发生后果很严重。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根据抗栓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的的方法论,制定
了侧重于骨科手术后并发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优预防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器械方法。
对于将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推荐使用以下任一抗栓药物:低分子量肝素,璜达肝癸钠,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或全膝关节置
换术,但不包括髋部骨折手术),低剂量肝素,调整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或阿司匹林(推荐级别均为1B级),或至少使用10至14天的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
(推荐级别:1C级),优于不用抗栓预防治疗。对于所推荐的预防性抗栓药物,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优于其他替代药物(推荐级别:2C/2B级)。
对于接受药物预防的患者,建议住院期间加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推荐级别:2C级)。建议延长血栓预防时间至到术后35天(推荐级别:2B级)。
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建议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或不做预防(推荐级别:2C级)。
对于拒绝打针的患者,推荐使用阿哌沙班或达比加群(推荐级别均为1B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