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员岗位培训教材
第一章 安全管理知识
第一节 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安全是相对危险而言的,在现实条件下,实现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说的安全是指相对安全。安全工作就是力求减少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的损失。
1.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指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生产过程中,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使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2.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行政、监督检查、技术、设备、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涉及到企业中的所以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
安全生产管理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
3.事故
事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是意外事件,该事件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同时该事件产生了违背人们意愿的后果。
如果事件的后果是人员伤亡、受伤或身体的损害就称为人员伤亡事故。
事故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中,按照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将工伤事故分为20类 ,分别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等。
事故按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事故一般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4.事故隐患
隐患是潜藏着的祸患,即隐藏不露、潜伏的危险性大的事情或灾害。
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在生产过程中,凭着对事故发生与预防规律的认识,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制定的标准、规章、规定、规程等,
如果生产过程中,不能满足这些标准、规章、规定、规程等,就可能发生事故 。 事故隐患分类。本着尽量避免交叉的原则,综合事故隐患性质分类和行业分类,考虑事故起因,可将事故隐患归纳为21类,即为: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和其他类隐患等。
5.危险
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资、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6.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况。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和物。
7.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备)。
第二节 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一、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管理的主要组成,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既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也有特殊性的原理与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管理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生产管理规律。
安全生产原则是指在生产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指导生产管理活动的通用规则。 原理与原则的本质与内涵是一致的。一般来说,原理更基本,更具普遍意义;原则更具体,对行动更有指导性。
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1.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历史
安全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而产生和发展的;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劳动,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问题突出。工人运动推动了安全生产立法和政府管理。
20世纪以后,科技进步和生产复杂化,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强化安全的呼声日益高涨,促进了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科技的发展。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安全生产,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标准,探索和推广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2.事故制因理论 (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1966年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
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2)系统安全理论
系统安全理论认为,研究事故原因需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方法,探索人-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辨别事故将要发生时系统的状态特性,特别是与人的感觉、记忆、理解和行为响应等有关的过程特性,从而分清事故的主次原因,使事故预防更为有效。该理论包括许多区别于传统安全理论的创新:
1)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
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可以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来减少总的危险性。 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及其风险,发展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控制危险源,把事故发生概率减到最低。 (3)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乃是由诸多危险和不利因素造成的,依照美国海因里希(H.W.Heinrich)的分析,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事故的主要因素有5个方面: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意外事件、伤害事故等。
三、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理
事故预防与控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指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不发生,二是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后果尽可能减小。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应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三方面入手,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①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
②安全教育对策和安全管理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安全教育要使人知道,哪里有危险源、如何导致事故、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于可能危险应该怎么做。
③安全管理措施则是要求必须怎么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