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在这一天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丧事中的行为表现。未尝饱、不歌即是那样环境中礼仪的需要,也是因为内心的悲戚使然。
【原文】7.10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能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推行它,没有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把它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是这样的啊!”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需要谁和你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需要的人一定是临事小心谨慎,认真谋划而能成功的人。”
【说明】用舍行藏需要一个人的不断学习和修养,既需要有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具有超脱的心境。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之所以不遇与这样的心境缺失有关。这一章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的情感表达,孔子与颜渊是心灵的知己,而子路自知学问不及颜回,于是便以己长想博得老师的喜爱和认同。但孔子却告诉子路,他愿意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单纯的勇敢他是不赞成的。朱熹的注讲:“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
【原文】7.1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通过正路而求得,即使是从事低贱行业,我也愿意做。如果不符合正路的财富即使可求,我也愿意遵从我走正路的所好。” 【解读】古语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正道来的钱财,即使地位低贱也会心安。不走正道、不择手段得来的钱财,内心总会不安。孔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凭借自己的本事赚钱,而不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执鞭之士有人解释为把守城门的人,也有人解释为为王侯开路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只是代表社会地位低贱的人。尽管社会地位递减,但通过这样的工作赚钱,是正途得来的,所以就应该愿意去做。
【优质】《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范文word版
【译文】孔子谨慎对待的事情是:斋戒,战争和疾病。
【解读】孔子为什么非常谨慎认真地对待这三件事?我的理解是这三件事都事关人的生命,体现了孔子的生命观念。斋戒就是古人祭祀前的沐浴更衣,这样做是要使自己保持一种虔敬的心情。它涉及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信仰,这又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所以孔子要谨慎年对待。战争更与大多数人的生命相关,不单是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的生命,还有老百姓的疾苦与社会的安定。至于疾病也是一样,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体现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境界。孔子时代的医疗水平不可与今日同日而语,有人说“每一次得病都是一次生命的修炼”,这句话对有心人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其医疗水平能做到的并不多,每一次疾病大概都会与死亡接近一次,谨慎地对待也就是认真的思考生命的意义。
【原文】7.1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韶》乐后,三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他说:“想不到《韶》乐带给我的快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
【解读】孔子曾评价韶尽善尽美,也正是因为韶乐尽善尽美,所以孔子一下子便进入了音乐的境界,忘记了一切,以至于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味道。显而易见韶乐的美妙超过了肉味的美妙,才使孔子这样的。孔子对音乐的学习也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啊!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发现的快乐!
【原文】7.14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说:“老师想要帮助卫国君主吗?”子贡说:“哦,我去问问。”子贡进入老师的屋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德的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悔吗?”孔子回答说:“他们追求仁并且得到了仁,还有什么怨悔呢?”子贡走出老师的屋子后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国君主的。”
【解读】这一段话背景很复杂,反映的问题也很多。这是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到卫国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当时的卫君是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因为南子的关系,卫灵公驱逐了太子蒯聩,蒯聩逃往晋国。灵公死后辄立为国君。这个时候晋国又把蒯聩送回卫国,与卫出公争夺君位,蒯辄拒不让位。反映的是国君祖孙三代的复杂关系,尤其是父子之间的关系。而伯夷叔齐的故事反映的则是这兄弟俩对君位相互推让的事实。长期的呆在卫国不走,冉有就猜想老师可能要在卫国帮助卫君做事,为证明这个猜想的真假,聪明善言的子贡便决定问问老师。而子贡的发问不像子路直来直去,总是很委婉。他拿伯夷叔齐的历史故事来问老师,最后得出结论老师不会帮助卫君,就是因为他的老师也是求仁的人,而卫君的行为算不上是仁的行为。
【优质】《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范文word版
【原文】7.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自由自在地躺在天地之间,乐趣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对我来说就好比天空的浮云。”
【解读】这一章反映的是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即使粗茶淡饭,能够自由自在的面对生活,这就是孔子的快乐。孔子并非一概反对和轻视财富与权贵,但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与权贵,即便是轻而易得孔子也会不要。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再年轻几岁,五十岁的时候就学《周易》,这一辈子也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解读】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吗“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读《易经》的事情。从孔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易经》的评价之高。《易经》位列众经之首,讲的就是人生的规律。
【原文】7.17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使用标准化的场合,诵读《诗》、《书》,执行礼事,都说标准话。
【解读】雅言,就是今天的普通话,标准语言。执礼,与今天的主持人差不多。孔子和重视不同场合的礼节和个人的形象问题。
【原文】7.1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把一切忧虑都忘了,就连他自己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解读】这一章也是孔子自述心志。我们通过孔子的自我评价,可以感受到一个人成长和进步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用心专一、心不二用。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在华西大学文化讲座讲演辞中分析到中国文化主孝,中国之教在青年,援引孔子的这句话评价孔子说,孔子终身常带一种青年气度。
【原文】7.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爱好古代文化并能勤敏地追求的人。”
【解读】孔子把对知识的掌握大致分成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四种类型。他坦承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这一类型的人,那么,他属于
哪种类型的人呢?“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显而易见是属于“学而知之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