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发育生物学总结汇总 08级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0:25: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4)致密化现象

(5)早期卵裂中,合子基因组就已经开始活动

5、哺乳动物胚胎着床概念和过程

概念:胚胎着床:也称附植或植入,是指处于活性状态的胚泡与处于接受态的子宫相 互作用,最后导致胚胎滋养层与子宫内膜建立紧密联系的过程。

过程:胚泡着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定位期,粘附期,侵入期。

在人类,胚泡脱去透明带后,极滋养层发育成表皮突起,并且融合形成合体滋养层,它构成滋养层的外层;另一部分细胞仍保持明显的细胞界限,排列成一层,称细胞滋养层它构成滋养层的内层。细胞滋养层的细胞有分裂能力,可不断产生新细胞加入合体滋养层。滋养层细胞进一步侵蚀子宫内膜上皮和基质,待胚泡全部植入子宫内膜后,上皮缺口迅速修复,植入即告完成。

原肠作用

1、 概念

原肠作用:是指囊胚细胞通过剧烈有序的运动过程,使细胞重新排列,形成由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三个胚层构成胚胎结构的过程。细胞运动涉及整个胚胎;胚胎细胞之间位置发生变化,为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原肠作用是从尚未分化细胞进入到分化为三个胚层和决定各器官原基的关键时期.

灰色新月: 两栖类的卵子受精后,皮层细胞质发生剧烈运动。由于皮层细胞质的运动,卵子在纳精点对面区域色素减少,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灰色区域. 灰色新月区域的某些物质是胚胎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

表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细胞与细胞间紧密连接成管状或片层状结构,局部或整个结构一起运动。

2、原肠作用中的主要细胞迁移方式和特点

1).外包(epiboly):表皮层做为一个整体扩展,使胚胎的内层被覆盖;

2).内陷(invagination):一部分细胞同时一起向里面陷进去,内陷进入的细胞层所围成的腔为原肠腔,向外的通道就是胚孔。

3).内卷(involution):指正在扩展的外层向内卷折,并沿外层细胞内表面扩展;

4).内移(ingression):胚胎表面一小部分细胞以单个细胞向里面迁移的方式移入。它们可由植物极一极移入,也可在多处同时向内迁移的多极移入。

5).分层(delimination):一个细胞层分离为近似平行的二或多层细胞的过程。

6).集中(convergence):细胞向一个部位聚集的过程。如内卷时囊胚表面的细胞向胚孔或原条的汇集。

集中延伸(convergent extension): 指细胞间相互插入,使所在组织变窄、变薄,并推动组织一定方向移动。

3、海胆原肠作用的过程:

小细胞---内移-----初级间质细胞(伪足)---植物极形成环状骨针----植物极板内陷---原肠(胚孔)---顶端形成次级间质细胞—伪足---接触囊胚腔内表面(未来口形成区域)-----

5

晚期原肠内陷----次级间质细胞在囊胚腔分散分裂成为中胚层。

4、三种可能的在海胆初级间质细胞内移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蛋白

– 囊胚腔细胞胞外基质中只在原肠作用期表达的ECM18。 – 囊胚腔壁基质片层组分纤连蛋白 – 间质细胞膜上的硫酸蛋白多糖 –

5、海胆晚期囊胚内陷的机制

内胚层的晚期内陷机制(1)伪足的收缩(2)细胞的集中延伸:细胞间的变形重排(会聚伸展),使一个细胞迁移后正好搭在另一个细胞上,原肠周长内细胞数目大为减少,并辅之以细胞变扁平原肠大幅度拉长。 6、海胆早期原肠内陷的机制

透明层包括由纤连蛋白蛋白构成的内层和主要为透明蛋白构成的外层。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由分泌小泡分泌到透明层内层中,CSPG吸收水使透明层内层膨胀。

7、蛙胚原肠作用中的细胞分区及细胞运动方式

动物极帽,表层内卷缘区 ,深层内卷缘区,瓶状细胞,植物极细胞。 两栖类原肠作用的主要运动方式:内陷,内卷,集中延伸,外包

神经胚形成和三胚层分化

1、神经管的形成

人胚第3周初,在脊索的诱导下,出现了由神经外胚层构成的神经板。随着脊索的延长,神经板也逐渐长大并形成神经沟。在相当于枕部体节的平面上,神经沟首先愈合成管,愈合过程向头、尾两端进展,最后在头尾两端各有一开口,分别称前神经孔(anterior neu- ropore)和后神经孔(posterior neuropore)。胚胎第25天左右,前神经孔闭合,第27天左右,后神经孔闭合,完整的神经管形成。神经管的前段膨大,衍化为脑;后段较细,衍化为脊髓。

2、 体节

原肠期后,胚胎沿AP轴线出现有规则的节段,即体节(segments),每个体节有不同的特性及发育命运。晚期胚胎和幼虫的每一个体节由前一个副体节的后区和后一个副体节的前区构成。

3、体节细胞的分化

随着体节成熟,体节各区定型只能形成一定的细胞类利。

(1)体节腹中部生骨节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失去圆形上皮细胞特征,再度变成间充质细胞。这些间充质细胞最终变成脊椎的软骨细胞。软骨细胞负责分泌软骨特有的胶原和硫酸软骨素等,将负责构建轴性骨骼。

(2)体节侧面细胞也分散开,形成四肢和体壁肌肉前体。

(3)最靠近神经管的体节细胞向腹面迁移,保留下来的体节上皮形成生皮肌节。 生皮肌节的背层为生皮节,产生背部皮肤的间充质结缔组织,即真皮;

6

内层细胞称为生肌节,产生横跨脊椎使背部能够弯曲的脊椎肌肉。

胎盘多胎和联体

1.胎盘的功能:胎盘的生理功能极其重要,也非常复杂。 主要有物质交换、物质代谢、分泌激素及屏障作用。 (1).物质交换:胎儿所必须的氧和营养物质均需从母体获得,其代谢产物也需通过胎盘排除体外。

(2).胎盘的代谢功能:早期胎盘能合成糖原;合成脂肪酸等;并具有葡萄糖、戊糖磷酸盐、三羧酸循环及电子转移系统。

(3).胎盘的内分泌功能:能合成多种类固醇激素、肽类激素和蛋白类激素;还能合成多种细胞因子和多种递质。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母体黄体生长发育,维持妊娠。 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能促进母体乳腺生长发育。

孕激素和雌激素:促进子宫增生肥大,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维持妊娠、调节孕妇血压等作用。

合成的多种细胞因子对胚胎细胞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及形态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通过胎盘细胞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互相调控,维持胎盘和胎儿正常发育。

2.胎盘的构成 大体结构:

胎儿面:灰白、光滑,羊膜覆盖,脐带位于中央或偏位。血管分支呈放射状向四周散开 母体面:暗红、粗糙、15-30个胎盘小叶,小叶间为浅沟。胎盘隔分隔绒毛间隙。每个小叶由1~4个绒毛干及其发出的绒毛和外表的基蜕膜构成. 微细结构

丛密绒毛膜:绒毛膜板发出40~60个绒毛主干。主干延伸至基蜕膜,形成细胞滋养层壳。 绒 毛 间 隙:绒毛干之间的间隙,含母体血液。

基蜕膜 :底部有螺旋动脉和子宫静脉开口,有胎盘隔分隔绒毛间隙。

3.胎盘屏障的作用

胎儿血与母体血进行物质交换所必须通过的结构称胎盘屏障

胎盘膜是一选择性透过膜,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抗体蛋白等都可以定向通过,有些大分子物质特别是有害物质、细菌、血细胞等一般不能通过。既可以供给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又能保护胎儿免受病原体等的伤害

颜面、消化呼吸系统发生

1、颜面发生的原基

5个隆起,即胚体头端腹侧面局部增生形成额鼻隆起、第一对鳃弓腹侧面分支形成的左右上颌突 及 左右下颌突。

7

2、颜面发生的过程 (1). 首先是左右下颌隆起向腹侧面中轴线生长,于第五周在中线处愈合,发育形成下颌和下唇 (2). 继而左右上颌隆起向中线生长,于第6~7周先后分别与同侧的外、内侧鼻隆起愈合。发育形成上颌和上唇的外侧大部分。当上颌隆起与内侧鼻隆起完全愈合,鼻窝与口凹相通的细沟被封闭。鼻窝与口凹分开,鼻窝将发育成为前鼻孔。

(3). 随着上颌突向中线生长的同时,左右内侧鼻突向中线处靠拢,最终左右内侧鼻突在中轴线上部分融合,发育为鼻中隔。其下缘向下延伸,发育形成人中、上颌和上唇的正中部分。

(4).当左右内侧鼻隆起向中线靠拢时,额鼻隆起正中部位的组织增生,向下迁移发育形成鼻梁。

(5). 外侧鼻隆起参与形成鼻的外侧壁和鼻翼。

(6).鼻形成后,原来向前开口的鼻窝转向下,发育成外鼻孔。鼻窝向深部扩大,形成原始鼻腔。第七周时,鼻窝底壁破裂,原始鼻腔与原始口腔相通。

(7).上、下颌隆起部分融合发育形成颊部。由于上、下颌隆起的愈合,形成上、下唇及颊部的形成;口裂外角不断合并,使原来宽大的原始口凹逐渐变小。

(8). 眼的原基最初在额鼻突下缘外侧,位于上颌突和外侧鼻突夹角的外角,两眼相距甚远,并朝向外侧。随着脑的发育和颜面的形成及额鼻突变窄,鼻隆起向下迁移,两眼向前方迁移,并逐渐靠近。至第2个月末,颜面初具人形。

(9).上颌突与外侧鼻突之间有一从上唇直达眼原基的沟,称鼻泪沟。沟底的外胚层以后分化形成鼻泪管。 (10). 第一对鳃沟形成外耳道,第1对鳃弓起始部和第2对鳃弓的间充质增生, 围绕第一对鳃沟形成6个结节状隆起,称耳结节。后来这些耳结节围绕外耳道口合并,演变成耳廓。耳的位置较低,随下颌的发育,耳廓相对向后上方移位。

3、唇裂的形成机制

多因上颌隆起与同侧的内侧鼻隆起未愈合所致。故裂沟位于人中外侧,唇裂多见于单侧,也可见于双侧。

4、随着胚体外形的建立,内胚层被卷入胚体内,形成一条头尾走向的封闭管道,称为原始消化管,其头端起自口咽膜,尾端止于泄殖腔膜

5、喉气管沟逐渐变深,并从尾端逐步愈合,在咽的腹侧形成一盲管,称喉气管憩室

6、肝组织结构发生

第3周的前肠末端腹侧壁的内胚层细胞迅速增生,向外长出一囊状突起,称肝憩室。是形成肝和胆囊的原基。

第4周胚,肝憩室末端迅速生长,膨大,并分为头支和尾支。头支较大,为肝的原基。 第5周时,肝原基生长迅速,细胞增生形成许多不规则索状结构,并互相吻合,为肝索。肝索之间的毛细血管演变成血窦。

第7-9周时,中央静脉逐渐发生。8周时早期门管区出现。10-12周,肝小叶结构基本建立。

8

搜索更多关于: 发育生物学总结汇总 08级 的文档
发育生物学总结汇总 08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8o8h8r3gt8xswm2y1d4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