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论文 2010650330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2 10:04: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 程 名 称_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指 导 老 师_ 黄明娜___

姓 名__华 骏______ 学 号__2010650330_____ 班级名称_2010级环境工程2班__ 学院名称__化工学院 _____ 交阅时间__2013.5.10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论文

姓名:华骏 学号:2010650330 班级:2010级环境工程2班

【摘要】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内容:1、如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2、建筑设计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关键词:人居环境 建筑设计 以人为本

1,如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大批房地产项目落户商丘。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要切实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乃是个长期长效的过程。

什么是人居环境呢?顾名思义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

“人居环境”就城市和建筑的领域来讲,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它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结合起来。因此,要求设计一种聚居地,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发展及将来之间取得平衡,使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协调,并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美观的建筑与城市。

究竟如何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呢?我想试着从开发商的观念来谈一下: 首先:生态优先战略:

人居生态环境包括室内生态环境和室外生态环境两个部分。

室内生态环境方面: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关宜人居住面积、结构布局、功能分区、日照、通风、保温、隔热、隔音、建材等方面的技术规范指标,实际上也是生态指标,由技术指标上的控制来达到完善生态建设的要求。而现在光污染和装修污染则是新出现的生态问题,需要建筑师新的关注。

室外生态环境方面:最重要的是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物间距,以及大气、水体、土壤等的环境质量。尤其是植被的造氧、降温、增湿、抗污、滞尘、杀菌、减噪等功能的发挥。科研成果证明,乔、灌、草相结合的三元复合结构绿地,其生态效应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绿地。

其次: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讲的人居环境因素,或称环境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可以长期地持续地利用。例如,要有计划地供应建设用地,不要一下子把地用完。 这里主要指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

最后:脉传承战略:

即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文化脉络。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光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还要体现在现存的名胜古迹、古建筑、风土人情、自然遗产等方面,而其中城市建筑又是城市文脉最重要的承担者。但目前,一方面古建筑的破坏非常严重;另一方面,新的建筑设计往往重个体而轻整体配合,使整个城市风格被破坏。

2,建筑设计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思想被广泛地在不同领域传播与应用。通过几个例子,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和自我实现,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认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一、走客关学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考虑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解决好自然能源的利用,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采光照明设计,内部空间物理性能调节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室内设计中景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才智,创造出自然质朴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筑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开发资源和材料再生利用, 按“绿色建材”概念装修房屋,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不搞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减少人力,物力的滥用和浪费,使建筑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二、努力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未来建筑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落实到实际主要表现在① 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②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③ 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④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⑤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⑥ 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同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生态的建筑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 2. 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3. 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

三、物质能量循环利用

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各种生态住房,低能耗住房大量兴建.将来的房屋建设对能量的利用将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 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等)的直接利用 直接利用各种技术装置如风车,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来源。

2. 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生物能循环 1991年9月,美国利桑那州沙漠进行的生物圈号计划,八个人与3800多个物种在一个建筑物内生存了2年.室内有微缩的沼泽,海洋,草原,沙漠,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空气,水,营养物质将在其中循环,以取得生物能循环的经验,生物能循环的简单形式是立体种植,通过绿化可以美化环境,利用空

间,增加产量,同时又可以起到保温节水,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等效果。

四、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

绿色植物有时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等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立体发展,想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顶种植有地锦植物和蔬菜,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隔热功能。有效的防止了热辐射,改善了夏季室内环境,阳台上采用垂直绿化。同时装饰了中庭,用生物气候来调节室内气候。

五、建立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平衡1935年斯坦力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不能把生物体与它们的环境分开,在自然界中,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其栖息地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果和功能,再发展中系统内各种生物的因素和环境内因素按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保护原因的环境的生态平衡是不可能的,虽然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诗人们实践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但保护是为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六、智能型建筑

通俗的讲,智能建筑就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 (1) 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环境的色彩,味道与背景噪音可随心所欲,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行为环境。

(2) 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拥护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3)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内,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播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未来的新世纪是一个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传统的粗放型工业生产对城市和自然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的得到遏制.未来的工业生产必须在生态环保方面加大力度,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达到既能保证生产,又具有自净能力,杜绝废气, 废料,有害化学物质对城市空气水源,土壤,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尽可能利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余热,对于可重复利用的废料实现循环利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其中的环保措施如净化回收装置,空调洁净设施,采热利用设备等.在国外,一些工厂在保护自然,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生态环保意识不仅体现在建造阶段,而且体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如生产中只能用生态的被降解的原料,而最后的产品也要尽可能是再生产的,从而将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力降到最小程度.未来的工业生产对生产工艺,工人专业技能,生产环境,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搜索更多关于: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论文 2010650330 的文档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论文 201065033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8xmb7l7mz3uh245bmk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