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赤纬(°)
t:当地时角(以当地时间12:00为0°,后每小时增加15°)
φ:当地纬度(°)
?:太阳直射点纬度 (°)
?:地球公转角速度(rad/天) d:距离春分日的时间(天) (2)模型约定
杆的长度为h=3m,不考虑特殊因素的影响 5.2.2 模型的建立
由题目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建立了以下的“影顶模型”。 根据附件1影子顶点坐标数据,求出最小影长,根据时差就得当地经度。 由于太阳直射点每时每刻都在变,所以
?=360°/365
建立一个求解太阳直射角[4]的数学模型如下
?=arcsin[23°26′*sin(?d)]
将公式简化为
?=[0.4*sin(0.9863*d)]
已知
α=90°-|φ-?| tanα=
h和l是已知量可求出α角,式中只有φ为未知量,即可求出φ的值,也就是当地的纬度,然后根据经纬度在地图上确定位置。
5.2.3 模型的求解 (1)已知
地球公转角速度?=360°/365≈0.9863°/d 杆长h=3m (2)计算
9
h l1经度的计算分析,如图5.2.3-1所示 ○
图5.2.3-1 如上图所示,设x=0时影长最小,根据附表一中的数据求出每分钟x轴上的变化率
(1.8277-1.0365)/60=0.13186667
再求出x的值从0—1.8277所需要的时间,根据x=1.8277的时间为14:42,根据时间差求出x=0的时间,也就是最小影长的时间按照时差求出经度。具体过程如下:
1.8277/[(1.8277-1.0365)/60]=78=1:18
14:42-1:18=13:24 13:24-12:00=1:24
根据东经120°到达正午的时间是12:00,而此地到达正午的时间是13:24,根据时差可以求此地经度109.25°(每小时相差15°)。 2纬度的计算 ○
tanα=h,得α=56.6° l?=[0.4*sin(0.9863*d)],d=28,得?=10.5°
α=90°-|φ-?| 得φ=33°和φ=33.5°
求解出相应的经纬度为(33°N,109.25°E)和(33.5°N,109.25°E)在地图
10
上的具体位置分别如图
图5.2.3-2
图5.2.3-3
5.3 模型三
5.3.1模型准备 (1)模型约定 杆长为3m a,b,c:常数
假设附表2日期分别为2月4日、10月1日;假设附表3的日期分别为5月1日、9月3号 5.3.2 模型的建立
以附表2中的数据为依据,影长l=x2?y2,求解出tanα。拟合出附表2中(Xi,Yj)的方程,求出最小影长,根据时差就得当地经度。 根据公式
sin α=sin? sin δ+cos ?cosδ cos t sin2α+cos2α=1 可以求得纬度,确定地点。 5.3.3 模型的求解 (1)已知 影子顶点坐标数据 (2)计算
11
1经度计算 ○
拟合出附表2中(Xi,Yj)的方程为
Y=0.51X+0.816
拟合图像如图示图5.3.3-1
图5.3.3-1
推理可得最短影长为1.6m,变化率为(0.4484-0.173)/60=0.00459;时间差值为38分钟,根据东经120°到达正午的时间是12:00,而此地到达正午的时间是12:03,根据时差可以求此地经度119.25°(每小时相差15°)。同理将此计算方法用于附件3中数据可得经度为116.5° 2纬度计算 ○根据公式
sin α=sin? sin δ+cos ?cosδ cos t sinα+cosα=1
sinα=a,sinδ=b,cosδ*cost=c;
22ac?(-2ac)-(4c2?b2)?(a2-b2)可以求出cos?=; 22(2c?b)2
2
依据附件2求纬度
当日期为2月4日求得纬度为48°;当日期为10月1日求得纬度为33°综上所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