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关系的思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9:59: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摘要: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仅为18.27亿亩[1]。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预计达到16亿[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需求的不断增长都会对我国粮食安全形成巨大压力,而粮食安全的基础是耕地。而耕地面积有限,因此如何平衡耕地与粮食产量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目前我们生产粮食的载体主要还是靠耕地,耕地面积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问题。耕地是农业资源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人们仍至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质。缺少了耕地,人们的各项活动就无从谈起。目前中国的耕地一方面被大量地、不间断地占用,而人口又不断地增加,人口众多与耕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耕地已成为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随着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要求土地潜能不断提高与目前耕地质量下降的矛盾也与日显现。如何使粮食安全与耕地的关系协调起来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当前我国的水土资源状况,从耕地质量,土地灌溉,农民耕地的利用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给予了一定的对策稳定我国的粮食生产水平。

关键词: 粮食安全水土资源耕地质量土地灌溉对策

我国是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 90 时年代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以来,粮食又成为各国学者和各级政府所关心的热点。粮食安全是物质安全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一般由粮食总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品种结构安全、粮食储备安全、粮食供给系统安全等方面组成,而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该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个层次,即在保障充足的粮食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质量安全,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粮食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和环境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上。在通常情况下,粮食总量安全是最重要的。

1、中国水土资源概况

水土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水平低。我国水土资源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是水土资源分布不协调; 另一方面是利用不当造成的问题, 如供水能力不足, 管理不善, 掠夺式开采引起的环境恶化等。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 4位, 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 7%[3]。但人均水资源总量仅为 2000m3左右。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水资源评估标准, 人均小2000 m3属于严重缺水, 少于1000 m3将影响人类的生存[4]。我国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也不相匹配, 南方水多, 北方水少, 与耕地分布正好相反。其中,我国耕地中大约有 2/3 的是中低产田,所以我国水土资源的现状给粮食生产与安全带来很大的挑战。

2、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十分重视粮食生产,采取各种方法提高粮食产量,粮食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22%的人口,满足了我国人口的生存及其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障粮食生产国家又出台了免征农业税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对农业的科技和物质投入,培育了许多优良品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依靠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我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却存在着很多不良的因素。如:利利用不当造成的水土流失, 管理不善导致的盐碱化, 掠夺式开

采导致的土地面积减少。

3、耕地质量对粮食安全产生制约

耕地质量是耕地土壤质量、环境质量、管理质量和经济质量的总和。本文所述的耕地质量主要是指耕地的土壤质量,即耕地本身的优劣状态,包括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本文从我国耕地质量的现状出发,试图分析耕地质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粮食安全需要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并举的理论命题,对我国制订耕地保护的措施提出政策建议。

3.1土壤退化直接降低生产能力

耕地质量的提高对增强粮食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耕地质量与粮食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粮食生长所依赖的土壤质量,直接决定了粮食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决定了粮食产品的品质。耕地的退化,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种数量上的隐形流失。在耕地非农化加速发展,耕地数量日益减少的同时,耕地退化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我们应如何提升耕地的质量,充分挖潜耕地的生产潜力,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以确保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3.2耕地污染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

由于环境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使用量的递增以及不合理使用,加剧了耕地的污染,耕地质量持续下降。化肥和农药投入量的增加,必然导致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持久污染,增加了土壤中农业污染负荷,如不加防治,必然会引起灾害胜后果。随着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耕地受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不断提高,耕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目益增加,直接表现为耕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低下、粮食产量下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升高等,给粮食安全和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耕地受到过量的化肥和农药污染以后,不但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制约着粮食的安全。土壤受到污染后,重金属不断增加。在植物体内形成累积,直接降低农作物产量,影响农产品质量,降低粮食的品质,直接削弱了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3.3地力贫脊导致耕地污染积重难返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中,旱地占比为76.89%,水田占比仅为23.11%;在旱地中,水浇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7.2%,占旱地总面积的22.6%.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5.l%。坡耕地水土不稳定,造成土壤耕层浅薄,地力贫脊,产量低下。由于耕地资源稀缺,再加上地力下降,为了提高粮食的单产。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然而,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残留在土壤中,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导致耕地污染、土壤退化,影响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使农业生产陷入了恶性循环。 任何农作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土壤和水,只要土壤和水受到污染,农作物通过根部的吸收水分,把一些污染元素输送到了农产品中,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土壤污染往往是通过农作物吸收和食物链的积累,直到影响人的健康。同时,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是不可逆的,污染后极难恢复,对耕地生产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4、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

4.1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耕地对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重要意义, 在于耕地具有其他任何生产资料都无法替代的生产力。“民以食为天, 食以地为本” , 我国耕地逐年不断的减少, 质量的恶化, 伴随着人口年年不断的增长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食物结构的改善( 肉、奶、蛋等消费量增加),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人口对土地资源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的今后 20-30 年的时间里, 中国能否做到粮食生产供需基本平衡, 这的确是关系到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的重大战略问题。稀缺

的耕地资源不仅是我们十几亿人口的衣食之源, 而且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之本。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就必须稳定农业; 要稳定农业, 就必须保护利用好耕地。

4.2耕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最基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几次粮食生产与供需的波动, 也十分突出地表明粮食安全问题的特别重要性进入新世纪后, 由于各地新一轮的经济开发区建设过度膨胀, 城市化高潮中普遍滥占乱用耕地, 造成了耕地面积年年减少, 粮食播种面积严重下降, 使粮食供需又出现新的矛盾。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的保证。根据国际社会对粮食安全标准衡量的研究, 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在于生产粮食的耕地, 护耕地的数量不再减少, 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也即是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维系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

5、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对策

管好用好我国十分珍贵又相当匮乏的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而且也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 只有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用地机制, 把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要求, 转化成为用地单位和个人的自觉行为才可能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耕地总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努力改善耕地质量, 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 还必须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缓解和消除耕地质量退化, 降低土地退化的危害和风险。当前要着重解决好耕地保护的体制、机制和法制等几个方面的题。加快立法, 严格执法, 使土地管理法制化; 建立集中统一的土地管理机制; 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保护耕地的土地供应机制。同时, 还应当进一步加大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的宣力度, 不断增强全民族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优患意识。

5.1建立起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与根本, 对我国来说, 耕地不足、特别稀缺, 十几亿人口的衣食问题始终是中国最紧要最根本的重大问题, 而且, 这一问题又只有主要依靠我们自己来解决。因此, 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保住我们现在尚存的耕地总量, 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的基础, 是经济和政治稳定的基本前提, 这应当而必需成为我国的一个最基本的国策。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是耕地保护的刚性指标, 是一个不能逾越的警界线。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 必不可免地要占用一定的耕地, 但是在一定的行政辖区内( 如省、市) 耕地面积总量, 在增减变动中, 必须保持增减平衡、占一补一, 总量不减。

5.2大力改善耕地质量, 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

保持一定的耕地面积, 使耕地总量不再减少是必要的,因为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 农产品的产量取决于一定的耕地面积。但农产品产量又不仅仅取决于耕地面积, 还取决于耕地的质量。因此耕地保护又不能仅局限于总量的保护, 在我国耕地质量日趋恶化的今天, 应当特别重视质量的改善。改善耕地质量, 提高耕地的生产力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今天, 这方面的潜力是无限的,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的根本出路, 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持续地改善土地的质量, 提高土地生产力。

5.3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 保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一个最大障碍。突出反映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断衰退、农用化学品污染加剧。由于这些方面的问题, 使得农田生态遭受很大的

破坏。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 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5.4建立和完善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经济约束机制。

首先, 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并改现行的农地征用制为征购制, 即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按市场价格向农民和集体组织购买, 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耕地。这样做既可避免侵占农民利益, 又能限制土地投机和乱占耕地。其次, 应建立和完善耕地产权制度, 确立农户对耕地的权利本位和市场主体地位, 为耕地市场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当前要提高我国农地产权运行效率, 加强农地产权市场制度建设, 即在发展和完善农地市场制度体系的基础上, 促进农地合理流转, 以有利于规模经营的发展。

6、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6.1建立涵盖耕地保护责任的地方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长期以来对地方政府考核的主要指标就是经济指标因此许多地方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吸引建设资金不惜压低门槛大量牺牲耕地如果将耕地保护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就能有效减少耕地的流失

6.2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所谓耕地保护区域

补偿机制即是由部分经济发达人多地少的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过多承担了耕地保护任务的地区进行经济补偿以协调不同区域在耕地保护上的利益关系从而达到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非农化的合理需求又能在总体上最大限度地保护有限的耕地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的目标为了保障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转必须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开展耕地资源价值评估核查区域耕地赤字和盈余情况建立占用和保护耕地申请制度补偿专项基金管理制度以及检查和监督制度等

6.3建立耕地利用经济约束机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到2020年耕地面积确保不低于18亿亩坚决守住这条不可逾越的界线就必须要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严格控制城镇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首先要转变城市摊大饼式的外延发展模式走内涵挖潜集约式的城市拓展模式

6.4要建立有偿使用的经济约束机制

改革现行的农地征用制运用市场价格杠杆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耕地其次建立科学耕地价值评估体系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供依据再次要建立耕地流转登记调控制度防止耕地无序流转推进基本农田整治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鉴于当前基本农田内部高产稳产标准田较少中产低产田较多基本农田内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抗灾能力较低的现状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推进基本农田整治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及维护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确保基本农田旱涝保收

6.5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粮食核心生产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和支撑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包括冀豫黑吉辽鄂湘苏赣内蒙古鲁蜀皖13个省区这13个省区粮食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均占全国60%以上产量占全国70%左右粮食商品量占全国95%以上因此国家必须要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 的建设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土地综合整治大规模启动核心生产区中低产田的改造工程切实提高核心生产区抵御自然灾害和粮食稳定生产的能力国家要把在粮食核心生产区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让核心生产区农民安心务农乐意务农从而确保粮食核心生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综上所述,耕地资源能否更好更高的利用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一靠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二靠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前者质量为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耕地资源安全问题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基

础和保障。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如何保证耕地资源安全,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利用,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因此,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首先保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样还需要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1

[2]门可佩,朱鸿婷.基于改进的MGM模型的我国耕地面积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5) : 1867-1868,1871

[3] 李俊峰, 盛东, 程晓如, 等. 玛纳斯河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 J] . 水资源保护, 2008 , 2 4( 4): 10 - 13 .

[4] 王淑香. 用肯达尔检验法对唐山市河流水质趋势进行分析[ J]. 水资源保护, 1998( 3) : 30- 34

[5] 欧胜彬,苏雪华.粮食安全:耕地质量保护是关键[J].农业经济,2012,8.37-38 [6] 秦守勤.我国粮食安全的忧思及其法律对策[J].农业经济,2012,8.

[7]欧胜彬,周长江,. 资源紧约束条件下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1). 1-2

[8]文枫,陈众,鲁春阳,慕卫东,. 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5).21-22

[9]于浩,. 陈温福:粮食安全的基础是耕地质量[J]. 中国人大,2013,(5).12

[10] 张爱虎,吴华清.粮食安全:世界共同的焦点[N].湖北日报.2010-01-26. [11]李爱华,. “18亿亩耕地红线”的生态困境[J]. 中国国情国力,2013,(3).41-42 [12]吴克宁,赵执,赵华甫,. 耕地等级质量提升的途径[J]. 中国土地,2013,(8). 48-49 [13]刘旭,.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的思考[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1-6

[14]滕明雨,张磊,赵雪莹,.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原生态农业发展分析[J]. 世界农业,2013,(2).126-127

[15]沈镭,薛静静,高天明,. 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机遇和挑战(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1). 80-87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关系的思考 的文档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关系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9jdk66j2v3pit985vm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