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最简单情况,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教材内容在安排上体现了规律教学一般思路:首先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分析、概括总结出规律。二力平衡是在学生学习力、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为今后学习摩擦力、压强、浮力、功等知识设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教材特点、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现对本节课制定以下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②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 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索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初步体会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力平衡是本章的重点,是物体受力分析和以后学习摩擦力、压强、浮力、功的基础。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引出二力平衡概念,再通过学生讨论分析进行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此条件是分析力和运动关系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初中学生推断能力普遍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善,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分析的判断比较盲目,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4、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根据学校现有实验器材的缺乏和班大人数多的特点,将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改为教师的演示、引导和学生的观察、讨论、分析、归纳过程。因为学生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学生在探究过程占用时间过多,会影响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和难点的突破。而演示实验具有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观察目标明确,便于控制,实验过程占用时间少的优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本章中已经学习了力、牛顿第一定律,了解物体运动改变与力的关系。这些内容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方法基础
学生通过前面学习速度、密度,影响电流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对运用科学实验探究自然规律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并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础。 3、学生思维障碍
学生现有的经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错误性。如:物体静止在空中,要使它匀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或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这一错误的认识造成学生对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对二平衡力大小理解产生思维障碍。 三、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学生认识规律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演示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认识层次,使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更进一层。
1、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实验论证,逐步归纳得出结论。
2、注重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从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学生练习,不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感受学习乐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总体思路: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可将教学程度设计为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问题,提出探索问题方法。经过实验验证,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习题分析和知识的运用,巩固课本知识,强化思维等步骤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㈠ 复习提问(复习旧知识,并激发学生兴趣)
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能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㈡ 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
让学生观察:放在水平桌面静止的木块和用手推着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分析木块、小车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情况的示意图。
教师对学生所画的力的示意图进行点评。物体受力作用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这时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㈢ 新课教学
1、以以上两个实例和力的示意图引出平衡状态、平衡力和几个平衡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几个力平衡概念得出二力平衡概念。从而引出课题,我们研究物体受力平衡情况就从最简单的二力平衡情况开始。标题——二力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⑴ 提出问题: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⑵ 演示实验,寻找规律
先介绍实验器材、装置,明确实验目的、研究对象(纸片)。
演示实验: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二力的关系。即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可能与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与两个力在一直线上有关。
教师引导: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某一个因素有关,常采用什么科学探究方法呢?这里可引导学生回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实验方案
① 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大小不等,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状态。
② 用手按住小车不放,保持两个力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两个力方向不同,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状态。
③ 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教师紧接着说明:如果一个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物体受二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实验不能做,所以简单说明,让学生知道就可)。在演示期间,教师应边做实验,边由浅入深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判断物体在不同情况下两个力的关系。
在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二力平衡条件。 ㈣ 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小结:学生归纳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课堂练习:
习题要求:
(1)让学生通过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并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2)出示易造成学生思维障碍的习题,通过对错误的辨析,巩固深化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总结解题思路:①分析物体受几个力作用;②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③运用二力平衡解决问题。训练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 ? 平衡状态: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二力平衡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合力必定为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