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仁者爱人 Word版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6 14:09: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赏析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孔子指出了实践“仁”的方法,那就是推己及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的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3.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赏析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了台阶前,孔子便说:“这是台阶。”走到了坐席前,孔子便说:“这是坐席。”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诉他说:“张三在这里,李四在这里。”

师冕告辞出去。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

孔子接待盲人师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站在盲人的角度考虑。虽是小事,却彰显着孔子的伟大人格,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仁爱于生活,这正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地方。人际关怀、人间情感,是社会走向和谐的一条路径。

重点研读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答案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

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2.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答案 孔子的仁爱并不同于墨家的爱无等差,不是爱人之父如己之父的“兼爱”,而是等差之爱的“推爱”。它强调以孝悌为根本,从“亲亲”即亲爱与自己有血缘亲情关系的亲人开始,推而扩大到对自己所有的同类均保持一种温情与同情。

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也讲“慈”“孝”但并不以“孝悌”为“兼爱”之本,更不主张有等差的爱,所以,其“兼爱”具有反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因此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3.有人评论15.42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 这一章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手法,难以达到如此感人的效果。

合作探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就是“德政”,这是孔子学说中处于思想境界高层的内容。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倡导“仁”,“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孔子认为如何才能做到或者说实现“仁”呢?请以“走近孔子——感受仁者情怀”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孔子的“仁”,其精神就是“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伦有序、重礼、融洽、和谐的社会,因此,孔子要求以德治国。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打开孔子思想大门的钥匙,明白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也

就理解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仁”。

探究 第一步,搜集孔子生活时代的有关历史知识,摘录《论语》中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有关语句;搜集有关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资料。

第二步,阅读有关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知识,概括当时的社会面貌,体会当时暴露出来的以及隐含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

第三步,研读摘录的有关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概括其政治主张的要点(重点是其政治理想、实现手段)。

第四步,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体会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必然性、进步性及其局限性。

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考点一 名词活用 【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独设题,通常放在实词释义正误判断中或放在翻译题中考查。 【例题解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奔驰的马 .B.手自笔录 笔:动笔 .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地洞,地道 .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事情,事物 .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B项应为“用笔”,名词作状语;C项应为“钻洞”,名词用作动词;D项应为“做”,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A

点拨 判断名词活用,一是从整个句子来考虑,如果按照名词解释,上下文的意思不通,就可能是名词活用;二是看这个名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即看它前后与哪些词组合,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即可推断出它是否活用作动词或者是

否作状语。

【考点总结】

名词活用在文言文中是个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把握其规律,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名词活用有哪些类型?又有哪些规律呢?综合大量实例我们可以看出:

1.代词前面的名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一般都活用作动词。如:①从左

右,皆肘之。②晋灵公不君。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另外,两...个名词连用,而前一个名词又是陈述对象,则后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列连词连接名词和动词,则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

2.名词置于动词前,又不是陈述对象,而是表示行动的方式、待人的态度、处所或工具,这时的名词往往是作状语。如:①豕人立而啼。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

考点二 ““于”和“若”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于”常考而“若”不常考。

(2)“于”多考介词用法,其中又多考表被动和表比较的用法,复音虚词“于是”很少考。

【例题解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亮见权于柴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李...佑言于李愬曰 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⑦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⑨业精于勤荒于..嬉

A.④⑥⑧ C.②④⑦⑨

B.③⑤⑦

D.①⑥⑧⑨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仁者爱人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9pp14514877t6k14pg60zn011onzd01agr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