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二、巩固练习 1、计算。
24+12÷6= 35-63÷7= 23+49÷7= 48-18÷3= 32÷4+25= 34+36÷9= 45÷9+37= 30-36÷4= 72÷8+30= 15-40÷5= 36÷6+4= 49÷7+63= 99÷9+89= 50÷10+8=
2、当好小判官,对的画“√”,错的画“×”。
(1)12-6×2和(12-6)×2计算结果相同。 ( ) (2)100-20÷4和(100-20)÷4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一样。 ( ) (3)100与72的差除以4是多少?列式是100-72÷4。 ( ) 3、在○里填上“>”、“<”或“=”。
90÷6+3 ○ 90+(6÷3) 80+4×2 ○ 80÷(4+2) 60×2+30 ○ 60×(2+3) 60-40÷5 ○ (60-40)÷5 4、应用题。
(1)妈妈买回3捆铅笔,每捆8枝,送给妹妹12枝,还剩多少枝? (2)成人票8元,儿童票4元。
9
①有50元,买8张儿童票,应找回多少钱? ②买1张成人票和6张儿童票,共花多少元?
(3)老师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借给同学8个,老师现在还有几个? (4)5个小朋友折纸鹤,每人折了9只,现在需要折100只,还要折多少只?
(5)港口有5台起重机,每次起重58吨。其中有4台每次起重12吨,另一台起重多少吨? 三、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和疑惑?
教学反思:
《过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1、口答题:
(1) 2+7×5,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 40-36÷4,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计算:
10
32-8÷8 20+16÷4 30-4×5
二、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目标。
2、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展
1、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2、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 )”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 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54÷(9-3)
6、提示: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70-46)÷8
7、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8、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 (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9、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11
四、变式训练,反馈问题 P9——10练一练所有内容。
五、分层测试,拓展训练
1、完成学案“检测案” 。 2、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一说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
二、巩固练习 1、计算
(70-50)÷4 = (56-35)÷3= 56÷(35-28)= 35÷5-6=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