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教育原理试卷
(课程代码003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0—6、7岁这一特定年龄的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是( D )
A.义务教育 B.早期教育 C.儿童教育 D.学前教育 2.学前教育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始于( C )
A.18世纪6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处境不利幼儿提供补偿教育实施“确保开端”方案的国家是( B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4.强调特殊儿童适应正常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与主流同化的做法属于( D ) A.生物学模式 B.医学模式 C.心理学模式 D.社会学模式
5.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的、采用一些特殊方法训练处境不利的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称是( D )
A.“幼儿之家” B.“少儿之家” C.“贫儿之家” D.“儿童之家” 6.当今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趋势是( A ) A.家庭—托幼机构—社区的合作 B.家庭—托幼机构—企业的合作 C.家庭—企业部门—社区的合作 D.企业—托幼机构—社区的合作 7.学前教育的本体功能是( C ) A.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B.减轻家长保教幼儿的负担 C.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D.提高幼儿的知识和能力 8.已有研究发现,幼儿掌握词汇最快的时期是( D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9.学前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它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C ) A.寓活动于幼儿教育之中 B.寓游戏于幼儿教育之中 C.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 D.寓教育于幼儿游玩之中
10.相对于家庭教育的遇物而教、随机而教,托幼机构教育具有较强的( C ) A.强制性 B.群体性 C.计划性 D.社会性 11.家庭早期教育首先影响的是孩子的( A )
A.智力发展 B.知识掌握 C.技能形成 D.品德养成 12.影响幼儿发展的三大环境是( D ) A.家庭、幼儿园、小学 B.家庭、邻里、社会 C.家庭、幼儿园、邻里 D.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13.直接决定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好坏的是( B )
A.幼儿园园长 B.幼儿教师 C.幼教设施 D.幼儿家长 14.清政府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名称为( B ) A.育婴堂 B.蒙养院 C.保育院 D.幼稚园 15.我国有教材、有组织形式的蒙养教育始于( C )
A.虞舜以后 B.殷商时期 C.秦汉以后 D.春秋战国 16.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抵可分为四个阶段( C )
A.适应、顺应、发展、专业化 B.发展、顺应、适应、专业化 C.顺应、适应、发展、专业化 D.适应、发展、顺应、专业化 17.幼儿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是( D ) A.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 B.对工作所在幼儿园的热爱 C.对幼儿家长的尊重和热爱 D.对幼儿真诚的热爱 18.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C )
A.交际 B.交往 C.活动 D.游玩
19.具有结构简单、色彩鲜艳、富有感官刺激等特点的幼儿园物质环境较适合于( A )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学前班
20.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当保证幼儿每日参加户外活动( B )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21.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根本目的是( D )
A.维护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 B.巩固尊师爱幼的师生交往关系
C.形成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在良好的师幼关系状态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2.在幼儿集体或幼儿生活、活动共同体中,主要矛盾是( C )
A.能力强与弱的矛盾B.不同兴趣的矛盾C.共性与个性的矛盾D.男女幼儿之间的矛盾 23.幼儿班级组织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 B )
A.安排班级用房 B.合理编定班级 C.制定班级计划 D.确定班级目标 24.建立值日生制度应当开始于( B ) A.小班B.中班C.大班D.学前班
25.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幼儿园课程组织方式叫( B ) A.幼儿园的项目活动 C.幼儿园的计划活动
B.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 D.幼儿园生成课程教学
26.唯一被皮亚杰承认的、“正统”的认知主义幼儿园课程模式是( B )
A.海伊斯科普课程 B.凯米课程 C.多元智慧理论课程 D.行为主义课程 27.提出幼稚园课程的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的是( B )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28.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是( C )
A.直接教学 B.合作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启发式教学 29.因人施教的宗旨是让各种学习类型、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儿童( C ) A.消灭学习上的差异,获得均衡发展 C.显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B.缩小学习上的差距,实现同步发展 D.取长补短,实现全面发展
30.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开展得最有影响的是( C )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学前教育价值: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学前教育价值就是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2.微型教学:微型教学指以较少数幼儿为教育教学对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5-20分钟),让教师尝试做小型的教育教学,并把这种活动过程摄制成录像进行分析。微型教学使新教师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活动组织的针对性。
33.生成课程: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所谓生存,是教师与儿童活动时,逐渐发现儿童的兴趣、需要,由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琼斯和约翰·尼英提出。生存课程是可察觉的,但却是不可预测的。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一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
34.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答:社区学前教育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为学前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 (3)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36.简述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指导策略。
答:(1)预先计划并且事光对学生的接受行为有清楚的认识。 (2)把幼儿的注意引导到适宜的材料和活动上。 (3)幼儿在参加日常活动时,鼓励其建构性的同伴关系。 (4)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示范、复述和启发。 (5)耐心的工作直到幼儿完全掌握。
(6)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具体的反馈,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而不是一味地表扬。 37.简述建立优质师幼关系的策略。 答:建立优质的师幼关系的策略: (1)关爱幼儿
(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 (3)参与幼儿的活动 (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
38.简述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观点。 答:(1)强调课程内容应是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螺旋式课程,即以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形式尽可能早地将学科的基本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使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拓宽与加深。 (3)主张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论述幼儿行为辅导的基本技术。
答:幼儿行为辅导技术主要是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具体举例如下: (1)自然后果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到不宜行为造成的后果。 (2)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使幼儿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共鸣,这是改善幼儿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 (3)生活锻炼法
在假设的情境中,幼儿的利他行为较多,而在实际生活中,利他行为则几乎很少出现。 (4)同伴交往法
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是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同伴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提供同伴之间社会交往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良好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或家长要对幼儿同伴关系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重视同伴关系在幼儿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5)榜样影响法
榜样的作用在形成亲社会行为方面比训诚更重要。在社会行为发展中,幼儿总是通过对他人的观察来学习社会行为。
(6)社会评价法
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得如何,还直接影响社会评价。一般情况下,社会评价来自同伴、班级和教师。
40.游戏活动中如何因人施教?
答: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教师若想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的游戏,就要体现“五自”精神。 (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 (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 (3)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
(4)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 (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 五、应用题(本大题10分)
41.某城郊街道幼儿园借用某村原小学的已有年头的五间教室和有些破败的操场而创设,开办有大班、中班、小班三个班,原有三间教室内的设备(包括课桌、凳子、黑板等)几乎不变,只是在墙上贴了几张现代名人、明星画和用于装饰的幼儿教育宣传画;另外,把两间教室分别用作公用的活动室和设备储藏室,放置一些幼儿玩教具,供幼儿在活动课时使用或领取到操场上活动。
从原则、要求的角度分析该幼儿园在物质环境创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一、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要求:
适宜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获取物理知识经验、逻辑数学经验以及其他各类经验的源泉,是激发和表现幼儿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要素的工具和场所。具体要求有:
1、要强调安全和卫生,无论是玩具、建筑村料、家具、设备、场地、水电、门窗,还是这些物品的空间布局等都要安全可靠、干净卫生,这两点对于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这两点每- -所幼儿园都有浓厚的意识,做的也比较到位,故不赘述。
2、要做到:儿童化,即环境符合儿童的兴趣、需要以及他们的大小、身高等;教育化,即环境蕴涵丰富的教育意义和巨大的发展可能性;绿化和美化,即环境中包含大量的绿色植物,空气清新,富有美的韵味,可以陶冶美好的心灵,培养审美能力等等。 二、在创设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时,应坚持如下原则: 1、适合性原则
一要适 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前者而言,首先要使环境童趣化,能深深打动和吸引幼儿:其次要体现幼儿的年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对后者而言,就是要使环境个性化,要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环境中有令他着迷的事物。 2、挑战性原则
传统的环境创设强调适应性,而现代学前教育的环境在强调适应性的同时还强调挑战性,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 3、启发性原则
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像、创造、操作的激发性。 4、丰富性原则
环境缺乏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是三维空间利用不够充分,所以,这里强调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 5、平衡性原则
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既 有利于生理发展,又有利于心理发展;既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又
有利于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既有利于幼儿获取百科知识,又有剩于他们提高各种能力的平衡和谐的环境。 6、系统性原则
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这就要求利用环境提供给幼儿的知识信息、活动材料等要保持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三维空间同时提供的内容要有较密切的横向联系,而且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这种联系。 7、动态性原则
实施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要求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为了保持环境的动态性,一要打破由教师全包的传统,要动员家长和每一位幼儿都参与,否则,由于教师时间与精力有限,很难做到经常更换:二是要打破环境布置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教师要认识到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信息、经验的过程,是锻炼实践能力的过程。 8、主体性原则
过去创设环境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一方面,从设计到布置再到评价都由教师完成:另一方面,在环境布置的内容上,由于注重艺术性,通常考虑的是老师擅长什么就布置什么,幼儿常常被当做被动的受体,机械地接受老师的安排:再者,环境布置完毕,不少情况下只供观赏,较少让幼儿在其中自由开展活动,即使有一-些活动,也是提出诸多的限制或缺少选择的自主性,使幼儿不能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9、效用性原则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实质上是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在教育上的投资,因此要讲求投资效益,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这就要求克服以往的形式主义和只求拥有、不求使用的现象,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此外,要做到不盲目攀比,不追求高档而不实用的设备设施。 坚持以上原则和要求,就能创设出富有童趣和教育性的物质环境。总之,安全、舒适、优美、丰富、有趣、和谐、科学的幼儿园物质环境,才能保证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