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现
36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
37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手脚分工 B.语言产生 C.生产劳动 D.社会交往
38 规律是(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39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B. 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C. 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D. 认识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4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42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 )
A、是不是普遍联系的问题 B、是不是永恒发展的问题 C、是不是有一个共同本原的问题D、是不是有共同规律的问题
43 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有( )
A.共同的发展规律 B.共同的发展过程 C.共同的本原 D.共同的形式
4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普遍性 B.物质性C.规律性 D.连续性
45 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
2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46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宿命论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47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
付环境的活动
48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49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50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唯物的辩证法
5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B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5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3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2
5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
56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7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
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58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59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0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61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2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63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2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64 .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65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66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67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68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69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70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71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72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