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3:27: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其他,使讲述的一个思想的几行诗结成一体。”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押韵,古又称叶韵或协韵。古体诗押韵比较自由,韵脚也比较宽,邻韵可通押,不避韵字重复使用,既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即可句句通押,也可隔句押韵,还可以几句才押韵,韵脚可平可仄。格律诗押韵则很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且须一韵到底,两句一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不能用重韵字。韵作用不仅能调节诗句的节奏,而且对诗中的意脉结构起着扣含关联作用,还能体现出声韵的和谐呼应,情韵的回环荡漾的特殊韵味,动听易记,便于背诵和流传,而且可以入乐,有一贯的审美因素。从《诗经·关雎》开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句押韵的句尾韵:鸠、洲、逑)??到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句句押韵的句尾韵:号,茅,郊,梢,坳)??从中可以看到古代诗人就懂得用韵的道理,懂得韵之美。

唐诗音韵的象征功能最鲜明直接地表现在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音响效果的描绘,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李重华《贞一斋诗话》曾对诗词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做过总结性的评论:“匠门业师问余:‘唐人作诗何取于双声叠韵,能指出好处否?’余曰:‘以余所见,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宛转。’”④王力先生认为:“双声叠韵也是一种回环的美,这种形式美在对仗中才能显示出来。”⑤有时候是双声对双声,如白居易《望月有感》“田园零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以“零落”对“流离”, 又如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以“刁斗”对“琵琶”;有时候是叠韵对叠韵,如杜甫《秋日荆南述怀》“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以“苍茫”对“展转”,又如李商隐《春雨》“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以“晼晚”对“依稀”;有时候是叠韵与双声互对的,如王维《老将行》“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以“苍茫”对“寥落”; 又如李商隐《过陈琳墓》“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以“埋没”对“荒凉”。

唐诗中双声叠韵的运用杜甫是最精于此道的。现在随手举出一些例子:《野人送朱樱》“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以“细写”对“匀圆”;《吹笛》“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以“律吕”对“关山”;《咏怀古迹》第二首“怅

③④

宋志芹《俄罗斯诗歌韵脚的结构及其历史沿革》,载《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4年03期 顾易生 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p12。 ⑤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载《光明日报》1962年4月。.

5

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以“怅望”对“萧条”(“萧条”是连绵字,但“怅望”不是连绵字),第三首“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以“朔漠”对“黄昏”。 又如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杜甫《登高》诗,其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滚滚”为重言叠字的象声词,二者纵横交叉,极具气势。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叠韵,“潦倒”双声。如此搭配益显声情之美。杜甫写诗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举,这都不是偶然的。

(2)乐之美

唐诗在声律、韵辙、对偶、节奏等方面很有考究,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很有音乐美。对偶带来了本身结构的均衡对称美以及非对偶形式相比的变化美;押韵形成规律性的重复,由此形成整体音响上的和谐美;声音有规律的高低起伏、长短变化,能产生悦耳动听的效果,构成了抑扬顿挫之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动人的悲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欢快的小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美丽的音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石上流出的清泉声不正是箜篌在演奏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不是千年前的洗衣歌吗?还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等,唐时的乐章全用当时士人绝句,配之以管弦和唱,成为筵席演唱最为流行、传唱最久的乐曲。

上古时,“诗、舞、乐”一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诗以一种独立的面目出现,但它依然与音乐有关,故仍旧称为“诗歌”。唐代出现成熟的律诗,律诗对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写律诗的人按照要求来用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旋律美,通过反复地吟诵感受诗歌外在形式韵律美,同时用心体会诗歌的内在情意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古诗的韵脚,不能忽略了这一元素,要不就感受不到古诗的音乐美。但是强调韵脚并不是特别地加大音量,提高嗓门,使劲地突出韵脚。殊不知,强调并不是大声嚷嚷就够了,不是有句谚语“有理不在声高”吗?重音的处理方法也有很多。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诗人在外漂泊多年,怀才不遇时,面对大自然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静”,韵脚是“闲、厌、山”。读的时候也要根据诗里所表达的情感,来确定重音的处理方法。“闲”要读得长而低,借以表达诗人孤独的心境;“厌”要读得长而高,与本句的“相、两”呼应,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山”要读的长而虚,越是突出山的“有情”,越

6

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诗人那种看透了人情冷暖,壮志难酬的抱负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说:“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⑥所以在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古典诗词的发音来处理,这样才能还原诗词的本来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押韵合辙最便记忆,《百家姓》、《汤头歌》这些应用文书,一经押韵就极便记诵。佳诗词,以其声情,意象之美妙,更使人印象深刻,乃至过目不忘。从心理学上讲,韵的有规律的配置,能勾起回忆与心理的预期而活跃记忆功能。诗词的停顿与押韵程式,实际类似信息上的“组块”,构成了最佳的记忆模式。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诗。”就在于其音律谐婉好记而易传。新诗无韵律,因此难以流传。

总结:

唐诗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雄浑大气、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它将我国古典诗歌的文字精练、音韵和谐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唐诗之美,在于其多彩的形式和动感的音韵,尤其是唐诗的韵律,读来朗朗上口,配合乐曲,还能用于吟唱,促使唐诗更广泛的传流。唐诗是国人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注释:[1](清)车万育.《声律启蒙》.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版.p1.

[2](清) 沈德潜 编; 英巍整理《唐诗别裁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1.

[3]宋志芹《俄罗斯诗歌韵脚的结构及其历史沿革》.载《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4年03期 .

[4]顾易生 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p12. [5]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载《光明日报》1962年4月.

[6]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千秋一寸心》.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 李浩.《唐诗美学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林继中.《唐诗的形式美》.载《古典知识》.1997.4.

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千秋一寸心》,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

7

[4] 李雅春.《古典诗歌教学探幽》.载《阅读与鉴赏》.2010.04. [5] 梁文娟.《试论李白诗之形式美》.载《文学艺术》.2011.2.

[6] 李海莉.《简论唐诗中的音乐美》.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3.

8

搜索更多关于: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的文档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ac3p6t4zq5a66i6tl1k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