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组织的十大原则
王知津/王璇/马婧
? 2013-05-15 16:48:12 来源:《国家图书馆学刊》(京)2012年4期
【作者简介】王知津,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王璇,马婧,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情报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 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学科性原则、主题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多维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不确定性原则和多策略性原则这十大原则是知识组织科学有序进行的保障。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outlines the ten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that are,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purpose principle, discipline principle, thematic principle, orderly principle,
multi-dimensional principle, integrity principle, practical principle, uncertain principle and multi-strategic principle. The ten principles provide together some guidance for knowledge organization.
【关 键 词】知识组织/分类法/主题法/编目法Knowledge 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Thesaurus/Cataloging
“知识组织”一词自英国著名分类法专家H·E·布利斯于1929年首次提出以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界的重视,对其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从未间断。这个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我国图书情报学界后,迅速成为图书情报学界的研究热点。据本文以“知识组织”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篇名字段中进行检索,其论文发表状况如图1所示。
图1 1990-2011年我国知识组织论文数量逐年变化趋势
由图1可见,在1990-2011年间,我国有关“知识组织”方面的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后,增长更为迅速,知识组织研究的热度明显增加。知识本来就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知识进行有效组织使其更好地被发现、利用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目的,因此知识组织也成为我国图书情报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知识组织也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原则,才能保障它的科学有序进行。本文试对知识组织的基本原则加以论述,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1 知识组织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知识组织的首要原则。这里所说的科学具有两层含义[1],正确理解并区分这两层含义至关重要:其一,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理念”;其二,科学作为一种规范性的认识论概念,它强调“用科学的方法争论”,这里的科学是由方法论和在科学理论中不断发展、争论和批评的问题以及科学自身的发展构成的。
科学的第一层含义是静态的,它是一种社会机制、文化理念;而第二层含义是动态的,强调科学的发展性。对于科学的两层含义的理解,是我们理解知识组织科学性原则的前提。
从科学的第一层含义来看,科学是一种社会机制和文化理念。科学往往被认为是非常正规化和标准化的,科学的分类也因此是正式的、限制性的。然而,这种正规化和标准化的分类方法并不总是奏效的,纵然是科学、标准的分类,也有可能面临着不符合人类实际行为的尴尬。比如,在经济学中,Reich Robert B就批判过对于职业的科学分类,比如,将工种分为服务、营销、农业、计算机应用等类别,但未能为求职者在职业选择中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为此,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对职业进行分类的方法,如日常生产服务(Routine Production Service)、面对面服务(In-Person Service)以及符号分析(Symbol Analytics)。这种新的分类方法替代了经济学中传统的“科学”分类方法[1]。但是,不能说这种分类方法是“不科学”的。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科学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也是一种社会机制和文化理念,它有着自身的观念和观点,即有着自身的意识形态。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科学的分类方法或原则或许是徒劳的,但它们仍然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从科学的第二层含义来看,科学是一个不断质疑、争论和发展的过程。在科学社会学的经典理论中,科学被认为是一种有组织的怀疑主义[2]。科学的分类往往被认为是限制性的、正规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地墨守成规,因此在分类过程中要持怀疑的态度。先验的科学分类是不存在的,在分类时,对于分类的类型、不同类型分类的价值、分类的时机选择都要考虑在内,进行综合判断,选择真正合适的分类手段。
此外,任何知识组织方法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知识组织科学性的表现,也意味着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些发展可以体现在各种分类法和主题法的不断修订和改版,文献著录标准的不断修改,主题标引法从标题法到单元词法再到叙词法,从单一的分类法和主题法到分类主题一体化,从人工组织到机器自动化组织等。在文献著录格式上,用现在的“大项分隔法”①代替原来的“五段空格法”②;在文献编目组织上,用集中编目代替分散编目,用在版编目代替版后编目;在知识表示方法上,用“知识地图”表示法代替平面线性序列表示法,等等[3]。这些都体现了知识组织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种更新和发展是知识组织科学性的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改进知识组织方法的结构,才能适应信息社会技术发展、时代进步的节奏。
总之,知识组织的科学性原则,最重要的是强调它的发展性、适应性。科学的标准是经过不断的推敲、争论而确定,并时刻用怀疑的态度面对科学,它与人的主观认知是相对的。科学意味着客观,知识组织应以科学性原则为基础,而依据孤立用户的主观感知将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心理主义”的表现。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实践服务,因此,知识组织应该遵循这一原则,适应于具体的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完善与发展。
2 知识组织的目的性原则
知识组织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知识组织的目标是对知识进行整序和提供[4]。具体来看,人们在对某一对象进行描述时,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对于不同对象的描述,有着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即使对于同一对象的描述,不同的人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别,其出发点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分类时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来进行。比如,对于化学药品的描述要涉及药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药理学家在描述化学药品时,强调它的医疗作用,而化学家可能强调它们的结构特性。试图只寻找一种知识组织的方法是不正确、不现实和不可能的,根据不同的目的应当选择不同的知识组织方法。
根据知识组织的对象和层次的不同,现有的知识组织体系可分为科学分类体系、学科分类体系、事物分类体系、行业分类体系等多种类型[5]。这些分类体系的产生正是知识组织目的性的反映。不同的分类体系,其知识组织的对象、层次不同,知识组织的方式也不同,从而适应特殊目的的需要,并与用户的特定需求相适应。选择合适的分类体系,不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目的,更能节省时间和成本,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准确的分析。比如,在对期刊论文进行分类时,《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期刊评价与检索数据规范》要求入编期刊的论文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简称《中图法》)分类。但是,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中图法》并不适合用来对期刊论文进行分类。这是因为,从分类的目的来看,图书分类的目的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分门别类地组织与揭示图书资料,其作用是组织分类排架和编制分类目录;期刊论文分类的目的则是揭示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把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同属性特征的论文聚集在一起,使若干篇不同的论文形成一个符合人们检索利用需要的体系[6]。并且,图书分类和论文分类在分类的对象、标准、体系等方面都有不同[6]。为了更加符合分类的目的,对于期刊论文的分类应当选择更加合适的分类方法,如按照《学科分类与代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