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史料〈增订本〉》,第608页。
(37)[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七册《农商类》。 (38)参见王世华(2004)和唐力行(2003)关于这方面的综述。
(39)[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转引自王廷元(2002,第123页)。 (40)《新五代史》卷二八《豆卢革传》。转引自唐力行(1999,第75页)。
(41)[清]朱轼《朱文端公集》卷一《高氏族谱序》。转引自王询(2006,第20页)。 (42)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四(风俗)。转引自赵华富(2004,第33页) (43)参见常建华(2001)。
(44)[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
(45)歙县《方氏族谱》卷七《家训》注,转引自赵华富(2004,第44页)。
(46)一个例子出自《婺源县志》卷三五,婺源人詹谷在崇明代理生意,遇上东南一带战事,近十年时间里与外界隔绝,独自打理,生意茂盛。后来商人老板的儿子到崇明,詹谷将帐册悉数交还,涓滴无私,当对方提出薪俸外加赠四百金时,“辞不受”。另外一个例子是说徽人程诰多年经营有方,商人提出每年发给奖金而拒受(《新安程氏宗谱》卷九,参见张海鹏等(1995,第79~80页))。
(47)三个商人家族的故事请分别参见张正明(2001),武胜君和武海峰(2006)以及常士喧和常国明(2002)。
(48)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五以及休宁《程典》卷二十,转引自赵华富(2004,第62页)。 (49)转引自赵华富(2004,第31页)。
(50)[明]归有光《震川先生文集》卷一八,转引自赵华富(2004,第32页)。 (51)转引自赵华富(2004,第128页)。
(52)刘文炳《徐沟县民生志》卷四《商史》。转引自王守恩(2006,第532页)。 (53)参见卞利(2004),第191~214页。
(54)[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五《送李伯谏序》,转引自赵华富(2004,第426页)。 (55)参见王守恩(2006),第532页。
(56)[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五《事部三》。
(57)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六《祠庙志》,转引自林国平(2003,第179页)。
【参考文献】
[1] [明]谢肇淛:《五杂俎》,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清]顾炎武:《日知录》,岳麓书社,1994年。 [3] [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 [4] [清]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
[5] 白雷:《晋商研究综述》,载张正明等主编《中国晋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6] 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常建华:《宋元时期徽州建祠庙祭祖的形式及其变化》,《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8] 常士喧、常国名:《榆次车辋常氏家族》,书海出版社,2002年。 [9] 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
[10] 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1]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
[12] 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联合目录》,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
[13] 华而实:《胡雪岩、渠本翘比较观》,载李希曾主编《晋商史料与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 孔祥毅:《金融票号史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15] 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6] 牛海涛、胡义刚:《晋商与徽商企业制度创新模式的比较及启示》,《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卷第1期。
[17]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8]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 刘鹏生、燕红忠、刘建生:《晋商与徽商经营管理之比较》,《沧桑》,2003年第1期。 [20] 刘建生、刘鹏生等:《晋商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1] 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22] 唐力行:《徽州宗族研究概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 [23]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年。
[24] 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25] 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2卷第6期。
[26] 王世华:《双子星座:徽商、晋商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3卷第11期。 [27] 王廷元:《徽商从业人员的组合方式》,《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28] 王廷元、王世华:《徽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29] 王双:《徽商与晋商的文化特色比较》,载李希曾主编《晋商史料与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30] 王尚义:《晋商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
[31] 王守恩:《晋商的神灵信仰》,载张正明等主编《中国晋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32] 王苏喜、张欣:《徽商和晋商之比较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33] 王询:《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与南北方宗族聚居的差异》,《发展研究参考》,2006年第27期。
[34] 王鹤鸣:《上海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 [35] 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6] 武胜君、武海峰:《太谷武家花园》,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37] 薛贞芳:《徽州谱牒述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4卷第2期。 [38]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
[39] 俞传芳、梁仁志:《明清晋商与徽商对儒学科举不同态度的原因浅析》,《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7卷第2期。
[40] 张晓:《比较徽商与晋商的“官商结合”文化》,《特区经济》,2005年第10期。 [41] 张正明:《称雄商界500年——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42] 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43] 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 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等编:《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45] Aoki, M., 1988, Information, Incentives, and Bargaining in the Japanese Economy,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6] Aoki, M., 1990, \Literature, 28, pp.1-27.
[47] Aoki, M., 2001, Toward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MIT Press.
[48] Bernheim, B. D. and M. Whinston, 1990, \Contract and Collusive Behavior\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1, pp.1~26.
[49] Gibbons, Robert and Kevin Murphy, 1992,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Career Concerns\~505.
[50] Greif, A., 1989, \and Coalitions in Medieval Trade: Evidence on the Maghribi Traders\~882.
[51] Greif, A., 1993, \The Maghribi Traders' Coalition\~48.
[52] Greif, A., 1994,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 Socie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2(5), pp.912~50.
[53] Greif, A., 1998, \and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2), pp.80~84.
[54] Greif, A., 2006, Institutions and the Path to the Modern Economy: Lessons from Medieval Trad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5] Holmstrom, B. and P. Milgrom, 1994. \Firm as an Incentive Syste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 pp.72~91.
[56] Holmstrom, B., 1999, \Economics, 15, pp.74~102.
[57] Milgrom, P. and J. Roberts, 1990, \Economics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ervice and Organization\~5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