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惠王中心小学
祝晓娜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9-50页 教材分析:“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课桌、文具盒、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评估、验证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习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1、课上我采取与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导入,这样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体会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对于封闭图形的理解,我通过在课件演示封闭图形并让孩子指出面积,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2、在探索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时,是先让学生直观猜测,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这一环节既培养了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本节课练习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数学与思考: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认知冲突教学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探究、合作、操作中获取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