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千代子等日本人,感觉日本人并不可怕,有时候还有亲近、效仿的意味,因为她看不到日本人真正的凶残;第四阶段,后来,派出所的人告诉她日本人把机器扔到吴淞口后,她才真正了解日本人,对日本人的认识才变得清醒并充满着憎恨。
答案:曾雪梅对待日本人的心理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年幼时的无知懵懂。七岁时喜欢趴在窗台上,仰面数入侵的日本轰炸机。②刚工作时的胆怯惧怕。邻居荐她进入日本厂子她不敢进,询问邻居日本人吃不吃小孩子的问题;后来,日本人千代子请女工到家中吃饭,她也不敢去千代子的家里。③工作时的好感效仿。因为二本松不打工人、日本大班视察时还发奖金以及千代子给曾雪梅钱治疗她母亲的疾病等,曾雪梅认为厂里的日本人不是坏人,心怀好感;还效仿千代子的做派;日本人投降后还到监狱探望千代子,后来还告诉自己的儿子千代子阿姨是个好人等。④抗战胜利后的清醒愤怒(憎恨)。听到派出所的人说日本人撤离中国时把工厂的机器运到吴淞口扔到海里后,曾雪梅彻底清醒,对日本人充满愤恨,把穿在二儿子身上的纱褂剪碎烧掉。
8.(1)解析:解答此题,先找出写作手法,再分析这种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即可。 答案:表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孤寂。诗歌前三联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花香、溪水、鸟鸣、草露、松风,渲染出静谧凄清的气氛,烘托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孤寂。
(2)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注释分析,诗人虽然被贬,人生坎坷,慨叹生不逢时,但诗人仍然说“江北江南无限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积极的人生追求。苏轼也有豁达洒脱的情怀,但是他的仕途屡遭打击,已经对官场疲倦,各种打击对他来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对于被贬已经是很淡定、自适,更多的是归去退隐之情。
答案:不同处: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词对遭排挤打击感到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相同处:均被贬失意,但都表现出一种旷达乐观(或豁达潇洒)的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