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作者:赵 波 赵允玉 张志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7期
[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注重人的心理状况,培育并保持人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大学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重要力量的原因以及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深入探讨了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载体、模式、机制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赵波(1971- ),女,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经管院在职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和相关行为科学;赵允玉(1979- ),女,南京邮电大学团委,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张志华(1970- ),男,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SJBXLX001)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138-02 一、大学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了新的发展平台,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既是和谐社会的主要成员和受益者,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其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大学生的数量和智能优势将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动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成倍增长。一个智力优势明显、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愿为社会做贡献且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进入各行各业,不仅使得劳动力素质直接得到提升,而且还从整体上优化了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其次,大学生是和谐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实践者、倡导者。②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精神支撑作用。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文化的直接教育对象,经过在校期间系统严密的教育,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认同了我国当代主流文化思想和主题价值体系,他们对于文化、观念、价值的选择和创造能力,明显强于其他群体,他们在和谐社会进程中所产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正是和谐社会建设所需的思想基础。再次,大学生还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和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志与核心力量。没有高校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高校是社会是否稳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一方面,大学生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声望比其同龄人有着更大、更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一个大学生还牵涉到一个甚至数个家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将对其家庭成员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大学生是维护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角色。 二、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社会和谐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它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也指个体自身内在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注重人的心理状况,培育并保持人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发展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体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只有心理健康了,个体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较好地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心理和谐,才可以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才可以促进民主法治、惩恶扬善社会风气的形成,才能够推动全社会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第二,社会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而且还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愉悦感,在于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人格、意志、品质的完善。只有社会和谐,才能保证个体的心理和谐、心理健康。因此,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三、和谐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③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并不乐观。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自我定位普遍较高,成才愿望强烈,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面对社会竞争加剧、学习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严重等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时,大学生容易产生失望、自卑、无助甚至强烈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等心理障碍,严重者还会自杀或伤人。这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极不协调的。产生这些问题不仅有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因素。
当前,无论是从大学生的成才需求来看,还是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都必须进一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和谐社会理念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五点启示:
(一)必须注重从局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转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创新
如前所述,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大学生发挥其主力军和生力军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以及健康的体魄,也就是需要把自己塑造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谐社会理念下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必须进一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创新,即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宏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