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00231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是普通高校的人文类选修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全面准确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培养起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注意对有关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影响力和富于包容性,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强调人格,主张为国尽忠、自强不息这条主线展开讲述,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提升自己,做一个品格高尚、勇于进取、为国贡献的人。
3.注意与西方文明进行比较,在相互比较中突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将系统讲授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若干知识块,并与相应的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大致了解,从而喜欢中国文化,并有能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了解文化差异,可以对社会流行的各种文化现象有起码的鉴赏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习的文化素质。
1.基本知识:基本了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特点、中国传统宗教及科技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等。
2.能力培养:学会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及解释所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重要着眼于探讨和揭示文化概念本身的深层内涵,使学生理解、掌握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文化及其演变的对今日中国的影响,使学生关注、分析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取向,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冲突和重要的文化思潮,把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述往事,思来者。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让学生适当参与课堂讨论的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作求同、求异多种思维,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可以建构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公共选修课,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图、声、影等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爱好,辅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供学生课外阅
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在此基础上考核学生分析、评价社会现象的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评析相关的问题。
3.成绩构成
课程的总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结业论文(50%);(2)出勤(30%)(3)课堂表现(20%)。
(七)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
二、中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希望通过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演变过程、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类型以及主要成就和严重缺陷等重大问题的讲授,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达到丰富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性情,增加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民族自豪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三、课程学时总体分配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教学内容 文化与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学说的形成和演变 中国传统宗教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消极因素和不良倾向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期末测试 合计 2 24 0 22 0 0 0 0 2 2 2 2 0 0 0 0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讲课 2 2 2 2 2 2 2 2 2 实验 0 0 0 0 0 0 0 0 0 上机 0 0 0 0 0 0 0 0 0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01部分 文化与传统文化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文化的界定 2、文化的结构 3、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4、什么是传统文化
5、学习、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目的 重 点:
文化的结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心态文化 难 点: 文化的界定
第02部分 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 2、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 3、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 重 点:
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道德观 难 点:
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
第03部分 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华夏文化的诞生和初始特点 2、殷周之际的文化变迁 3、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文化
4、中国封建文化的三结构
重 点:
中国文化的二次重大变迁 难 点:
华夏文化的初始特点
第04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重 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难 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05部分 儒家学说的形成和演变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儒家学说的形成及孔子对民族文化的贡献 2、孟子、荀子对儒家的发展
3、经学、理学的形成及影响 重 点:
儒家学说的形成及孔子对民族文化的贡献 难 点:
儒家学说的特点 第06部分 中国传统宗教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佛教的传入 2、道教的建立
3、儒、释、道的斗争与融合发展
重 点:
佛教的基础知识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 点:
儒、释、道的斗争与融合发展 第07部分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中国古代科学的辉煌成就 2、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果 3、中国古代科技的不足及原因 重 点:
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果 难 点:
中国古代科技的不足及原因 第08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2、先进的科学技术 3、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4、耐人寻味的政治智慧 重 点:
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难 点:
中国人特有的政治智慧
第09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消极因素和不良倾向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中国文化的两大缺陷
2、封建农业文化的国民积习
重 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缺陷 难 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缺陷 第10部分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2、文化积淀对民族性格改造的影响 重 点: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难 点:
文化积淀对民族性格改造的影响
第11部分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西学的输入 2、中国现代化进程 3、五四运动的反思 重 点: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难 点:
五四运动的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