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蚀。水土流失面积72.5 km,占土地总面积的45%。其中:轻度17.73km2,占流失面积的24.0%;中度22.85km2,占流失面积的35%;强烈31.92km2,占流失面积的43%。年侵蚀总量64万t。流失强度主要以中度、强度为主,分布于大面积的坡耕地、荒山荒坡和林地上。
(2)水土流失成因
自然因素:主要是降雨、地形地貌以及岩性、土壤和植被。一是降雨集中、强度大,项目区暴雨集中7~9月,降水量为189.9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66.6%左右,且多以大雨、暴雨方式出现,地表径流强度大,且突发性强,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二是植被稀疏,覆盖不均,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低;三是地面沙化面积大,岩性松软破碎,抗风化能力弱,物理风化作用强烈,为地面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土壤结构松散,胶体品质差,抗蚀力低。
(3)水土流失危害
一是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致使作物绝收或少收,降低了农业收入。二是水土流失导致森林植被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加剧或更为频繁。三是淤毁水利工程,堵塞河道;项目区境内多数排水沟常年淤积,极大影响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破坏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3.3.5项目区水土保持情况 (1)水土保持现状
项目区目前没有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但是,县林业、农业、国土等部门在项目区规划实施了中低产田土改造、土地整理等相关项目。相关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农发水保项目的开展。
(2)水土保持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项目区所在乡(镇)成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预防监督。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加强预防监督,认真抓好“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加强科技推广,突出因地制宜。不断引进推广实
2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混凝土预制构件、U型渠槽、路板等新材料,降低了工程造价;注重建管机制,确保工程效益。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项目公示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建设管理制度,强化工程施工质量,把好工程验收关,完善工程管护措施。
(3)水土保持存在主要问题
治理投入较低,与当地水土流失治理的需要不相适应;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对减轻水土流失灾害和改善生态环境考虑不足;治理措施科技含量不高,治理标准偏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得以正常发挥;农村劳动力减少对水土保持治理显得不利,由于治理任务重、时间紧,有时只有采取专业队伍来实施,相应地增加了工程造价。
3.3项目区小流域概况
3.3.1基本情况
东来点小小流域项目区位于陶乐镇,北至六大沟,南接陶鄂公路,东临鄂尔多斯台地1100m等高线,西到203省道向东5km处的南北向的农路为界,东西宽11.0km,南北长4.4km,项目区总面积48.9km2(4890hm2),项目区范围涉及陶乐镇王家庄、马太沟、东园3个行政村,总人口3704人,926户,规划治理人口3704人。
3.3.2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
项目区海拔高程为1090~1100m,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自然坡降由东向西倾斜。地貌由两部分组成,西部为黄河新冲积平原,东部为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分布有新月沙丘。
2.土壤植被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土壤有明显的水平分布及不同地形分布的规律性,淡灰钙土、草甸土、盐土、风沙土是主要土壤,呈带伏铁粉状分布,大部分地表浅层因浮沙覆盖或堆积沙丘。由于项目区属半干旱地带,长年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因素,使原有林木遭受破坏,天然草场退化。现有植被主要是人工造林、天然草场、果园和农作物。人工造林主要树种有刺槐、杨树、沙枣树等;经济林主要有果树、葡萄等,多以零星种植,草场主要生长着白茨、苦豆子、沙蒿、沙米、刺蓬、灯香、盐蒿等植被。 3.水文气象
项目区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干旱荒漠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热量丰富、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夏热短、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8.1℃,极端最低气温达-30℃,极端最高气温37.7℃,日温差12.2~14℃,无霜期年均162d.大于等于10℃积温3303.0℃,年均日照时数为3075.5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5.6千卡/cm2,年均风速为2.6m/s,年均沙暴日数达16.9d,4~5月间风速最大,大于或等于17m/s的大风天数平均为9.1d,主要以北风和西北风为主,约占相同风速次数的64%。项目区干燥度为4.8°,属半干旱荒漠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9.9mm,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6.6%,年均蒸发量为1400~1800mm, 3.3.3经济社会情况
项目区总面积48.4km2,规划治理面积13.2km2,范围涉及陶乐镇王家庄、马太沟、东园3个行政村,总人口3704人,农业人口3704人,规划治理人口3704人,926户,人口密度76人/ km2。2010年项目区人均纯收入4100元,劳动力1852人,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农业种植作物以种植小麦、兼套玉米为主。根据近年来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预计在项目实施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占28%左右。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东来点小流域项目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县级、村级公路纵横与主干线相连,形成便捷的通乡、通村交通网络;电力、通讯等方便,项目区大部分村社已经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率达85%,农村供电保证率达到99%。
3.3.4土地利用
东来点小流域项目区土地总面积48.9km2,其中:耕地面积9.87 km2,占总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面积20.2%;林地5.58km,占总面积11.4%;荒漠面积19.18km,占总面积39.2%;草地6.05km2,占总面积12.5%;难利用地2.42km2,占总面积5.0%;非生产用地(居民点、道路等)5.8km2,占12.0%。土地利用现状表见表3-1。 表3-1 土地利用现状表 位:km2
小流域名称 东来点小流域
总面积 48.9
耕地面积 9.87
林地面积 5.58
草地面积 6.05
荒漠面积 19.18
22
单
难利用地 非生产 面积 用地面积 2.42 5.8
3.3.5水土流失及防治 3.3.5.1水土流失类型
1.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蚀。水土流失面积2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5.5%。其中:轻度4.4km2,占流失面积的20.0%;中度7.7km2,占流失面积的35%;强烈9.9km2,占流失面积的45%。年侵蚀总量19.4万t。流失强度主要以中度、强度为主,分布于大面积的耕地、荒山荒坡和林地上。
表3-1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 侵蚀强度 面积(km) 占总面积(%) 2Ⅰ (微度侵蚀) Ⅱ (轻度侵蚀) 4.4 20 Ⅲ (中度侵蚀) 7.7 35 Ⅳ (强度侵蚀) 9.9 45 Ⅱ-Ⅳ 合 计 22 100 2.水土流失成因
自然因素:主要是降雨、地形地貌以及岩性、土壤和植被。一是降雨集中、强度大,项目区暴雨集中7~9月,降水量为189.9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66.6%左右,且多以大雨、暴雨方式出现,地表径流强度大,且突发性强,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二是植被稀疏,覆盖不均,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低;三是地面沙化面积大,岩性松软破碎,抗风化能力弱,物理风化作用强烈,为地面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土壤结构松散,胶体品质差,抗蚀力低。
(1)自然因素
①气候条件:项目区气候条件较差,大风日数每年可达9.1d,且主要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