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冯友兰德育思想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6:12:5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冯友兰德育思想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

作者:方 琳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第12期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中约有60年时间从事教育。在20世纪的中国,在那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冯先生以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怀着“旧邦新命”和“智山慧海传真火”的爱国热忱,对中国的教育作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的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许多方面涉及人的道德教化问题,探究冯先生这方面的思想,对于今天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仍然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概括地说,冯友兰的德育思想倾向于无形的教育。“大概关于知识方面的教育是非用有形的教育不町的;至于关于道德方面的教育,若专靠有形的教育,恐怕是不能有什么功效的……严格说起来,我们不能只‘教’人,使他成为道德的;我们还要‘化’人,使他成为道德的。”在《阐教化》一文中,他的这种思想更为具体而明确。在这篇文章中,冯友兰提出了“教育制度工厂化”的概念,他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由“生产家庭化”走向“生产社会化”,国家的教育制度也应逐渐走出以“家庭”为本位的藩篱而代之以“教育机关和学校”为本位、教育者之间细密分工而合力培养大量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制度,即“教育制度工厂化”。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中,人们在家里生活和工作,受教育的场所是家,“老师的家或学生的家”,教育者仅老师一人就足矣,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师徒如父子”,学生深受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不仅学得知识和本领,品德操行也于无形之中获得了提高。而“教育制度工厂化”,即“集中许多有专门知识、专门技术的人在一起,合力以教某种学生……即合力以制造某种人才”。并且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大量培养人才”。这种教育制度打破了“家”的局限,使受教育者走出家庭,走入学校,得以接触许多老师,使师生关系不再单一而趋向多样化,同时不如旧时那样深切而亲密了,甚至“师徒如路人”。由此有人发问,在这种工厂化的学校里,传授知识固然可行,但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呢?

一、冯友兰关于“无形”德育的基本思想

1.环境对于人的道德具有决定性影响

冯友兰认为,道德教育即“做人”,并不是可以“教”或“专门教”的,而是依赖“化”的。环境、社会对人的品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之为“化”。“一个人所处底社会,对于他的品格,有决定底影响。这种影响我们称之为‘化’”。一个人的“做人”,不靠“教”而靠“化”,至

冯友兰德育思想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blqa283hd6vudb8bhn079ew80o94h00sd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