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白族民居的变迁
姓名:罗智文班级:学号:教师:高永吉
2013级建筑学 2013164149 1.概况:
我国白族的80%以上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昆明、元江、南华、丽江等地;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汉语意为白人, 1956 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时,正式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的统称; 周城是大理重要的白族村落,人口约万余,是全国著名的扎染之乡; 以其悠久的历史、完整的聚落形态和典型的白族民居类型, 在建筑学和传统人居环境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族是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的一个少数民族,从洱海周围出土的文物看,很早就与中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公元 8 世纪建立的“南诏”政权统治集团中有许多是白族首领,通行汉文,许多典籍都是从内地传入;“大理国”时期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元朝设云南行省,大理地区设大理路; 明朝改土归流,由于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白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汉族地区已无多大区别,大多数白族人民通晓汉语; 与内地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对白族建筑影响较大;内地来的一些能工巧匠,曾与当地白族人民一起在洱海地区建造了许多宏伟工程,对白族建筑包括民居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据考古学家发掘和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栖息在巷山半山腰,据一半圆形坑,以坑壁当墙,上面用石头压盖成一个圆锥形的茅草顶以遮风避雨和避光,这种住房,考古学家称之为“棚”。现在花甸坝和蝴蝶泉背后神摩山顶发现螺蛳壳堆积层,有人认为是古代洱海水位到达山顶的证明,实际是古代先民居住遗留的人工堆积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洱海冲积层不断扩大,
海水退落后,祖先们才从居住地逐渐向山脚坝子移居,乃至海边,他们的住所就是《史记》记载的“干栏式”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到了唐朝南诏时期,已有“巷通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的史载,广泛采用鹅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是白族建筑因地制宜的显著特点,明代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记载:“民居皆四合瓦房,山居用茅”。明初中原移民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云南建筑学者蒋高宸在《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中言:“明初来云南屯田的移民,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优厚的腹心地带,那星罗棋布的一座座移民村落??文化上多伸张弘扬原乡儒学经典,倡导文风,尊崇儒教”,建筑亦以汉式模式作为标准,方体现出汉文化的先进、优越。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到当地的少数民族。
云南的合院建筑,特别是著名的白族合院——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似可视为中原合院建筑的延伸和变体,没有离开儒学对空间的约束,传统礼制之法仍控制着布局,当然在清代以后,云南白族建筑在木构技术上有了自己的特点,这也正是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补充形成的。 2.白族民居的基本特征 2.1村落布局
周城村座落在点苍山之麓、洱海之滨,以点苍山为屏,以洱海为镜,西座东向,整齐划一,方向的规范性很强,村中巷道,直的为充,横的为巷,每一充巷都留出双牛抬杠而行的位置作人行道,巷(充)侧有从点苍山直贯下来的水沟,供灌溉、洗澡及牲畜用水,沿沟、巷都
植柳树,以培补“风水”,住宅都沿沟巷修建,相互毗连,宅院与宅院之间如无巷道,都有三尺的檐沟,且在巷口垒石,任何人不得侵犯,村子中部和南部分别留出一块较大的场坝,同时在场坝中栽上大青树,作为吉祥的象征,以求阴荫(所以也称大青树广场),开阔地带作为市场,称为晚街。村南广场的东面修有照壁,上写“苍洱毓秀”。村中广场的东面建有高高的戏台,西面建有休息室,称为老人房,供老人聊天、领小孩、避雨,村子的西端建有龙泉寺,西南角建有景帝庙,北边建有灵帝庙、魁星阁等。这些庙宇均在周围建材,青瓦白墙的院落在绿树丛中,高低错落,景色秀丽。在周城村背后的点苍山云弄峰山坡间还建有龙王庙、土地庙等十余座,成为保护苍山水源的标志。 2.2白族民居建筑的特征
周城白族民居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适应当地地形、风大、多地震等自然条件的特点,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制造了绚丽精致,绰约多姿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上,典型形式是“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合院与一美丽的照壁组成;“四合五天井”是四合院共有大小五个天井,平面布局也不受一般正房朝南的习惯限制,结合地形和风向,正房面东,内院视野开阔,正房可获得较多日照。在外形上,屋顶曲线柔和优美,屋脊有生起,两端鼻子缓缓翘起,屋面呈凹曲状;外墙很少开窗,喜爱装修,而且外墙山尖檐下,还作黑白彩绘,不仅内院木作喜雕刻,大型民居还重点装饰照壁和大门门头极其绚丽精美,房屋朝向上注意避风并用硬山封檐以防风,构架上注意防震,经济上注意了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卵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