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髓穿刺检查的禁忌症为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巨幼红细胞贫血 C .戈谢病 D .血友病
E .多发性骨髓瘤
2、白血病的初步诊断主要依靠 A .血涂片分类 B .骨髓涂片检查 C .免疫学分析 D .染色体检验 E .分子生物学检验
3、急性白血病复发的实验室指标之一是骨髓涂片中
A .骨髓原粒(原单、幼单、原淋)大于5% B .骨髓原粒(原单、幼单、原淋)大于20% C .骨髓原粒(原单、幼单、原淋)大于10% D .骨髓原粒(原单、幼单、原淋)大于15% E .骨髓原粒(原单、幼单、原淋)大于30% 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骨髓象特点不包括
A .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增生为主 B .粒细胞增生受抑 C .红系增生受抑 D .篮细胞多见
E .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正常 5、梅毒TPHA试验是 A .沉淀试验
B .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C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D .直接血凝试验 E .间接荧光免疫试验
6、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首选的细胞化学染色是 A .POX B .PAS C .NAP D .ACP E .SB
7、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具有的特征性蛋白是
A .白蛋白 B .T-H糖蛋白 C .免疫球蛋白 D .免疫球蛋白轻链 E .β球蛋白
8、在下列疾病中,除骨髓涂片外,作骨髓活检更有必要的是 A .缺铁性贫血 B .骨髓纤维化 C .急性粒细胞白血 D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 .巨幼细胞性贫血
9、关于外周血粒细胞减少的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粒细胞生成或成熟障碍 B .粒细胞消耗过多 C .粒细胞释放障碍 D .粒细胞分布异常 E .粒细胞异常增生
10、关于抗凝血酶(AT)的临床意义,正确的是
A .AT活性增高为异常,活性减低无临床意义
B .AT活性减低为异常,增高无临床意义 C .AT活性增高或减低,均可导致出血 D .AT活性增高可导致出血,减低导致血栓形成
E .AT活性减低可导致出血,增高可导致血栓形成
11、一期止血缺陷是指 A .血管壁功能的异常 B .血小板数量的异常 C .凝血因子生成减低
D .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或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的异常
E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
1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见于 A .严重肝病
B .维生素K缺乏症 C .SLE
D .妊娠期血压疾病 E .DIC纤溶亢进期 1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为
A .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B .脾脏阻留血小板过多 C .血小板功能异常
D .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 E .骨髓原巨核细胞减少
14、可见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的疾病是
A .心肌梗塞 B .糖尿病 C .高脂血症 D .血小板无力症 E .妊娠高血压疾病
15、下列选项中,纤维蛋白原减低的是 A .血小板无力症 B .铁性贫血 C .肝硬化 D .大手术后 E .恶性肿瘤
16、下列选项中因子Ⅸ活性减低的是 A .血友病A B .血友病B
C .血管性血友病 D .肾病综合征
E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17、下列能使凝血酶时间(TT)延长的是 A .口服华法林
B .血中有类肝素物质存在 C .血友病甲
D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8、下列血浆纤溶酶原含量减低的是 A .DIC B .糖尿病
C .多发性骨髓瘤 D .急性心肌梗死 E .结缔组织病 19、下列疾病中血小板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是 A .维生素K缺乏症 B .血友病B C .过敏性紫癜
D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 .血友病A
20、无菌操作是指
A .清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
B .清除或杀灭物体上一切活的微生物和芽胞
C .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D .物体上不含活菌
E .整个过程控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操作方法
21、人源化抗体的最主要优点是 A .特异性强 B .容易大量生产 C .纯度高 D .亲和力强
E .异源性低而有利于应用于人体 22、双特异性抗体的最主要特点是 A .分子量大 B .灵敏度高
C .双特异性抗体分子片段可在体外构建 D .能同时结合两种抗原表位 E .亲和力大
23、沉淀反应的抗原是 A .颗粒性抗原 B .可溶性抗原 C .半抗原 D .超抗原 E .致敏抗原
24、ELISA技术中最常用的固相载体是 A .聚氯乙烯 B .聚苯乙烯 C .硝酸纤维素膜 D .琼脂糖 E .尼龙膜
25、下列关于捕获法测IgM抗体错误的是 A .固相载体上包被的是抗人IgM抗体 B .固相载体上包被的是特异性抗原
C .包被抗人IgM抗体能有效去除待测物中的IgG抗体
D .特异性抗原能有效去除非特异性IgM抗体
E .显色颜色深浅与被测物成正比 26、ELISA双抗原夹心法用于检测 A .抗体 B .抗原
C .抗原或抗体 D .半抗原 E .不完全抗体 27、能够较完好地保存多种抗原的免疫活性的切片方法是 A .塑料切片 B .振动切片 C .直接推片 D .冷冻切片 E .石蜡切片
28、以下不属于细胞因子的是 A .白细胞介素
B .干扰素
C .细胞表面受体 D .生长因子 E .肿瘤坏死因子
29、主要产生IL-2的细胞是 A .B细胞 B .T细胞 C .NK细胞 D .单核细胞 E .巨噬细胞
30、补体C3缺陷会导致 A .发热 B .水肿 C .红斑狼疮 D .严重感染 E .肾小球肾炎 31、补体升高见于 A .急慢性肝炎 B .大面积烧伤 C .感染的恢复期 D .肝细胞癌 E .营养不良 32、自身抗体检测对某些自身免疫病诊断的价值正确的是
A .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B .敏感性低,特异性强 C .敏感性高,特异性较低 D .敏感性低,特异性低 E .相关性不明显
33、血糖、尿糖同时增高可见于 A .慢性肾炎 B .肾病综合征 C .甲亢
D .Fanconi综合征 E .新生儿糖尿
34、可使尿糖试带法测定结果阴性的是 A .乳糖+葡萄糖 B .果糖+葡萄糖 C .乳糖+半乳糖 D .半乳糖+葡萄糖 E .葡萄糖+麦芽糖
35、关于试带法亚硝酸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标本久置引起假阳性 B .采用亚硝酸盐还原法
C .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细菌感染
D .颜色深浅与感染的细菌数量成正比关系 E .阳性结果不能完全肯定,需细菌培养证实 36、用于观察细胞核和寄生虫的首选染色方法是
A .瑞特染色 B .吉姆萨染色 C .巴氏染色 D .HE染色
E .瑞-吉复合染色
37、不与Ca2+
作用,但能阻止血液凝固的抗凝剂是
A .EDTA-Na2 B .EDTA-K2 C .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盐
38、常见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是 A .艾滋病 B .乙型肝炎 C .丙型肝炎 D .出血倾向 E .溶血反应
39、关于AIDS的免疫学特征不正确的是
A .CD4+
T细胞下降 B .B细胞受损
C .CD4+
T细胞升高
D .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受损
E .B细胞多克隆激活伴免疫球蛋白增多 40、细菌的结构中与革兰染色有关的是 A .中介体 B .核质 C .细胞膜 D .细胞壁 E .质粒
41、正常前列腺液中有形成分主要为 A .精子 B .红细胞 C .白细胞 D .卵磷脂小体 E .淀粉样小体
42、胸腔积液出现红色多见于 A .化脓性胸膜炎 B .黄疸性肝炎 C .淋巴结结核 D .胸部恶性肿瘤 E .真菌感染
43、目前血沉测定首选的方法是 A .库氏法 B .温氏法 C .潘氏法 D .魏氏法 E .以上都不是
44、CK测定时反应中必须存在的物质是 A .NADPH
B .Fe3+
C .NAD+
D .Mg2+
E .Ca2+
45、心肌梗死的病人哪种同工酶明显升高 A .乳酸脱氢酶1型同工酶 B .乳酸脱氢酶2型同工酶 C .乳酸脱氢酶3型同工酶 D .乳酸脱氢酶4型同工酶 E .乳酸脱氢酶5型同工酶
46、代谢性酸中毒过度通气可产生 A .水肿 B .水中毒 C .低渗性脱水 D .等渗性脱水 E .高渗性脱水
47、严重腹泻可引起 A .低血钾 B .血pH升高
C .血HC0-3升高 D .代谢性碱中毒 E .血浆渗透压降低
48、SI制中酶活性单位为 A .U/L B .Katal/L C .ml/L D .g/L 49、下列哪种脂蛋白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A .CM B .VLDL C .LDL D .HDL E .IDL
50、在临床细菌学检验中,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粪便,接种方法适宜选用 A .平板倾注培养法 B .平板连续划线法 C .斜面接种法 D .平板分区划线法 E .半固体穿刺接种法
51、最新的按病因糖尿病分类不包括 A .1型糖尿病 B .2型糖尿病
C .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D .妊娠期糖尿病 E .糖耐量异常
52、下列有关胰岛素作用机制正确的是 A .胰岛素直接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B .胰岛素生物活性效应的强弱与到达靶细胞的胰岛素浓度无关
C .胰岛素生物活性效应的强弱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的绝对或相对数目无关
D .胰岛素生物活性效应的强弱与受体与胰岛素的亲和力无关
E .胰岛素生物活性效应的强弱取决于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的代谢变化 53、下列哪种脂蛋白可以将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运转至肝外组织 A .CM B .VLDL C .LDL D .HDL E .IDL
54、肝脏生物转化功能的第二相反应是指 A .氧化反应 B .还原反应 C .结合反应 D .水解反应 E .酯化反应
55、能使血钙、磷浓度都降低的物质是 A .甲状腺素 B .甲状旁腺激素 C .维生素D D .降钙素 E .生长激素
56、关于微量元素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作为多种酶的功能成分或激活剂 B .促进生长发育 C .增强免疫功能
D .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E .女性略高于男性 57、破伤风杆菌为 A .微需氧菌 B .专性厌氧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