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快跟大家说一说你是用的第几种方法? 生:第2种
师:还有用其他两种方法的吗? 生:我用的第三种 生:第一种太麻烦了
师:看来这道题没有难道大家,那咱们继续。 课件出示
长 5厘米 宽 周长 长方形3厘米 16厘米 38分米 42分米 师:算出来的请举手 生:160分米
师:你用的第几种方法? 生:第三种方法 师:其他同学呢? 生:第三种
师:这道题为什么不用第二种了呢?
生:因为第二种不好算。第三种38加42正好等于80
师:同学们,看来我们刚刚的发现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实用。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时候,我们通常采用第三种方法,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用咱们刚刚的新发现,再去解决一道实际问题吧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设计教案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动手操作中,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并在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大胆放手,总结方法
师:正方形的花坛工人叔叔也给我们量好了。同学们快算算,正方形的花坛需要多么长的护栏呢? 生:20米
师:哎呀,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就直接用5×4就行啦 师: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算式就是5×4? 师:那我倒要问问你们,5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生:5表示的是花坛的边长,4表示的是花坛有4条相等的边 师:看来你们真的会了,真的明白了正方形的特征。那么咱们也把这个算式转换成公式吧 生:5×4 就是边长×4
师: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同学们,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了,通过咱们刚才的研究,你知道咱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了吗?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师:你都掌握了吗?考验一下,敢不敢接受挑战?
(设计意图:在解决了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以后,学生们的脑海中已经对平面图形的周长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就是借助其特征去计算周长。这时候,求正方形的周长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们一定会说出正方形的周长就是边长乘4。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们有了满满的成功感,利于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意识。) 五、巩固练习 1、计算图形的周长
2、一个长方形相框长30厘米,宽20厘米,做2个这样的相框最少需要多长的木条?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如图所示,它的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六、回顾整理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案例评析:
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1、课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2、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
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去摆、去体验、去计算,可以说是全员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最终全班交流、汇报后,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在教学中,利用磁性教具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护栏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这一重点,采取了让学生将黑板上的长方形的四周围上小棒的方法,然后拿去中间的长方形纸片,这样小棒所围成的长方形就一目了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和学生处于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综观整节课,“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得以很好地体现。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