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 (师板书课题,给鹬和蚌两字注上拼音)
师:谁来大声读读课题。 生:(大声读出课题)
师:声音可真响亮。看来我们三(8)班的小朋友今天肯定能表现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对不对?
生:对!(兴致勃勃的)
师:今天呀,老师把故事的主人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看!(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师:根据字形,你认为哪个是“鹬”,哪个是“蚌”?能说说理由吗? 生:河蚌我见过,它外面有硬硬的壳,里面的身体是软软的,这是蚌(指着图上的蚌说)。
师:你的生活知识很丰富。
生:(自信满满)对,蚌字右边是虫字旁,右边是丰富的“丰”,因为河蚌里面有很多软乎乎的肉,就是有丰富的虫子的身体。
师:你解释得有一定的道理,你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真棒!(竖起大拇指) 生:老师,我从“鹬”字右边的鸟知道了图上那长嘴的鸟就是“鹬”。 师:对,你真聪明!我们记一个字就要从字形上来加强记忆。
生:我记住了“鹬”字左边的部分,上面是矛盾的矛,下面是商店的商字下面的部分。
生:还要记住鹬是左右结构的字。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学习生字,字和图的结合解决了生字的掌握,也激发了学生想去品读文本的欲望】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棒,拿起笔在你的测验纸上练写两个字,比比谁能写正确,写漂亮。
(生拿笔自己在纸上练写,老师巡查适当评价) 师:刚才同学们写得可仔细了。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鹬蚌相争”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鹬蚌相争就是鹬和蚌互相争吵。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他们为什么争呢? 生2:他们会怎样争呢?
生3:他们争的结果怎样呢?我很想知道。
师:好,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读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有两个小要求。(出示小黑板:(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标好自然段序号。)好,现在开始吧!
(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完成要求)
【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让课堂更有效,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书。这样的设计大大减少了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投注到对新知的探求上。】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就让老师来检查检查。
(小黑板出示三组字词:伸到 啄肉 用尽力气 威胁 合上 夹住 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
没费力气 一齐捉住 喜笑颜开) 师:自己小声读一读,从这三组词语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有人陆续举手)
生1:我知道这三组词与鹬、蚌和渔夫有关。 师:能说得更具体吗?
生1:第一组是写鹬,第一组是写蚌,第一组是写渔夫。 师:你读书读得很用心,回答非常正确。
师:谁能用上上面的词语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生1:鹬伸到蚌里啄肉,蚌合上壳,夹住鹬,鹬用尽力气也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但蚌毫不示弱,反而得意洋洋地不松开壳,他们谁也不让谁,结果渔夫没费力气就把他们一齐捉住,乐得喜笑颜开。
师:内容概括得很不错。谁还愿意来试试。 生2:(略)
二、学习第一段,知道鹬蚌相争的原因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这个故事,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可有意思了,老师想请两个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要把这段表演好,有什么诀窍吗?
生:应该多读读书,把书先读好。 师:那就请大家先在下面读一读。 (生绘声绘色地在下面读着) 师:谁当鹬,谁当蚌?
(学生纷纷举手,师选好两名学生)
师:我们也先请这两位表演的同学把属于自己的部分读出来。 (两名学生读,读得都不错)
师:从你们的读中,可以看出你们很有信心把这段表演好了。 (学生表演,下面的同学安静地观看。)
【在合作中表达,在表达中创新,此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通过表演张扬个性,提高了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师:你们觉得他们那里表演得很好?
生1:段淇迈把鹬“猛地”这个动作表演得很到位。
生1:我觉得顾中禹把蚌“急忙”、“牢牢地夹住”这些动作都表现出来了。 师:看来表演得很惟妙惟肖。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刚才我们通过表演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谁能把当时紧张的情景再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
(请两名学生读,都读出了紧张的气氛)
师:当你看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生1:我想读鹬说,人家蚌晒太阳晒得好好的,你干嘛要去惹人家。 生2:我想读蚌说,如果鹬及时跟你道歉,你能不能把壳儿松开呢?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语言内化,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两全其美。】
三、学习第二、三段,理清鹬蚌相争的经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