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位于工作区西南部矿权边界附近,异常中心直角坐标:x=2622442,y=17551371。 (一)异常区地质简况
区内主要出露古生界变质岩(Pzc),岩性为千枚岩、微晶片岩夹半石墨微晶片岩,南东侧为北东向断层F1通过,与上覆中侏罗统芦子箐组砾岩、砂岩呈断层接触。异常落在古生界变质岩上及断层F1北西盘。
(二) 异常特征
异常为Pb、Zn元素组合,伴生Cu 、Ag元素。组合异常呈规则状近东西向分布,面积约0.3 km2,向南、西两个方向均延出测区外,其中Ag异常分散晕范围较大。矿权内有明显的浓集中心,Pb、Zn、Ag异常元素均具有三级浓度分带,Cu异常为两级浓度分带。Pb、Zn、Cu 、Ag异常极大值分别为:596×10-6 、695×10-6 、157×10-6 、4.05×10-6。其中,Pb、Zn、Ag异常面积分别为0.25 km2、0.14 km2、0.26 km2,其衬度高、规模大,具有较高的成矿有利度。
各元素异常特征见异常登记表和异常剖析图。
29
表4-3 AP-3异 常 登 记 表 异常编号 位 臵 AP-3 x=2622442 元 素 异 常 特 征 异常下限 面 积 极大值 平均值 衬 度 规 模 Pb 125 0.25 596 384 3.07 0.768 Zn 140 0.14 655 414 2.96 0.414 13.16% 三级 地名 Cu 50 0.18 157 116.7 2.33 0.420 白石岩 Ag 0.5 0.26 4.05 2.97 5.94 1.54 ΣNAP 3.15 y=17551371 成矿有利度(NAP) 24.41% 浓度分带 三级 13.35% 49.08% 二级 三级 备注 含量单位: n×10-6。
30
(三)异常解释推断 1、异常解释
从异常元素组合和矿化蚀变来看,异常源可能为方铅矿-闪锌矿-重晶石组合,反映硫的演化为:(方铅矿、闪锌矿)S2- →(黄铁矿)(S2)2-→(快速氧化)S0 →S4+→(重晶石)S6+,反映成晕成矿作用是富氧环境。
2、异常推断
根据AP—3化探异常反映的特征,综合地质预查资料认为,AP—3异常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和构造条件,F1断裂构造为成矿元素运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条件,古生界变质岩(Pzc)提供了物质来源,有利于Pb、Zn等多金属矿富集成矿。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规模大,强度高,浓度分带性强,因此,推断AP—3异常是矿致异常,在F1断层的其次级构造部位可能存在以铅、锌为主的多金属矿(化)体。
建议对该异常开展进一步的地质物化探普查工作,以期查明地层和构造与异常的关系,在异常区采用土壤化探方法进一步查明异常性质;在异常浓集中心采用轻型山地工程验证Pb、Zn矿(化)体,取得成果后再进一步布臵物探探寻深部情况。
二、AP-4异常
异常位于工作区西南部矿权边界附近,异常中心地理坐标:x=2622702,y=17552475。 (一)异常区地质简况
31
区内主要出露古生界变质岩(Pzc),岩性为千枚岩、微晶片岩夹半石墨微晶片岩,南侧为北东向断层F1通过,与上覆中侏罗统芦子箐组J2lz砾岩、砂岩(J2s)断层接触。异常落在古生界变质岩上及断层F1两侧。
围岩蚀变发育,主要有硅化、方解石化、褐铁矿化、白云石化、绿泥石化。 (二)异常特征
异常为Pb、Zn、Ag元素组合,伴生Cu元素。组合异常呈规则状近东西向分布,向南延伸出测区外,其中Ag异常分散晕范围较大。矿权内呈东西两个浓集中心,Pb、Zn、Cu 、Ag异常元素均具有三级浓度分带,东部异常区以羊圈山为中心,其东侧为Cu异常,南侧为未封闭的 Pb异常;其西侧为Zn、Ag组合异常,其异常极大值分别为:256.31×10-6 、4.0×10-6;西部异常区为Pb、Zn、Cu 、Ag组合异常,异常套合好,强度高,均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其中,Pb、Zn极大值分别为596.31×10-6 、360.49×10-6,其衬度高、规模大,具有较高的成矿有利度。同时,本次地质预查过程中,在F1断层附近打到了Pb、Zn品位达5.53%和9.06%的矿石转块。
各元素异常特征见异常登记表和异常剖析图。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