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试题荟萃之文言文阅读
【考点解析】
(一)考点梳理
文言文阅读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文言文阅读也是中考语文试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占整个试卷总分的10%~15%。选文多以山水游记、名人典故、趣闻轶事、哲理故事等短小篇目为主。
文言文阅读可分为文言文课内阅读、文言文课外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可细分为课内、课外、课内外三种,以第三种居多)三种形式,现已成为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阅读呈现出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趋势。着重考查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式的理解,立足于读懂文意,对文章内容、章法分析有所涉及,但题量不大,题目也不难。试题的选材经典而浅易,同时兼具意趣。多以叙事写景为主,课内部分兼顾议论和说明,文段的整体风格较为典范,题型以填空和简答为主。课内外对比阅读是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 (二)考点剖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文言文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言素养,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因此,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成为近年来各地中考的“重头戏”。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考点主要有:①重要的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②句子翻译;③朗读停顿的划分;④课文内容(包括人物形象、句意段意篇意、写作手法、作者情感、文章观点、主题等)的理解;⑤联系生活拓展延伸等。 1. 词语解释
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是本考点最常见的考查内容。(1)常用实词:要熟记课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2)常用虚词: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句子翻译
本考点着眼于课文关键句、核心句、文眼句及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1)力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凡属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的,不必翻译。 3. 断句停顿
文言文断句,古人称之为“句读”。其中的“句”是指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此考点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1)给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断句;(2)划分一个句子的朗读停顿;(3)选出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文言断句应遵循的原则有二: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二是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1
4. 内容理解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内容有:感知或比较文段基本内容;分析或比较文中的人物形象;体悟或比较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等。
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理解、写作手法品评等,都可参考前面所学现代小说、散文的相关知识。 5. 感悟启示
感悟启示类试题一般设题一道,3分左右,通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人物进行评说等。
“感悟启示”这一考点往往要求联系自身实际或现实生活谈看法。解答这类题,要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组织语言作答。
【知识回顾】
(一)对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五种情况:
1. 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读懂一篇文言文的关键是对文本字词含义的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 来理解词义。
2. 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变迁,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古今异义现象。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变化;(5)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防止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同。
3. 多义词。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普遍存在。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4. 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字音(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通假字。通假字的翻译,不可根据通假字体而望文生义,要结合语言环境记住所通之字(即本字)的含义。
5. 古文中的成语。
课内文言文中有一些沿用至今的成语,经常成为命题人关注的对象。要弄清楚成语在文中的意思以及成语今天的意思,看看是否发生了变化,记住并会使用这些成语。如温故
2
知新、不耻下问、柳暗花明、世外桃源、刮目相待、不求甚解、鸿鹄之志、百废俱兴、妄自菲薄等。
此外,也要注意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陈涉世家》中“皆指目陈胜”的“指目”,原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的意思。 (二)正确翻译浅易文言文中一些重要句子,应重点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1.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文言断句也称为句读,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了解、掌握了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同学们才能读懂句子,进而做出正确的翻译。
2.了解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达”就是要通顺流畅,使句子保留原文的语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3.掌握常见的几种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谓”“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一般翻译为“??是??”。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省略宾语,省略量词。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使句子内容完整。
(3)倒装句
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就是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装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也就是把文言句子中前后颠倒的成分进行“再颠倒”,使它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4)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有一些固定结构的句式,掌握这些固定格式能够使翻译更准确、更迅速。我们要意识的强化记忆这些固定句式及通常的译法。
这些固定格式有: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也(是)??吗”,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译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②“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如“其如土石何”,可译为“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
③“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可译为“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④“得无??乎”相当于“怎能不??呢”,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可译为“(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⑤“何以 ”相当于“以何”,“凭什么来......呢?”。例如“何以战?”可译为“凭什么来作战呢?”
⑥“??孰与??”相当于“??与??相比”。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⑦“为??所??”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为所吞”译为“被??吞掉”。 (三)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1. 注重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
复习文言文,首先应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关键句子,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概括段(层)意,弄清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另外,为了准确深入的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同学们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训练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的综合与探究能力。 这方面的复习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来强化练习:
补充列举事例。(2)发表见解,作出评价。(3)谈阅读感受。(4)建言献策。 3. 关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采用课内与课外兼而有之、对比阅读的方式,它有利于更为全面的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是对课内文段的拓展与延伸,既加深了对课内文段的理解,又检测了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语言迁移能力。此外,还引导同学们去全面的看待历史,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这里谈一下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步骤:(1)粗读,了解大意。(2)细读,扫清障碍。(3)精读,针对问题,各个击破。
【指点迷津】
1. 重视词语含义的归纳和记忆。
对词义的考查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种:(1)古今异义词——古义和今义差别很大的文言词语。针对这一点可以列表显示,注明它们的古义和今义并写出它们出自的原句。如:《出师表》一文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是“出身低微,见识短浅”,是一个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而今义是“品质恶劣”。(2)通假字——这是一种重要的文言现象,也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可以把所学过的通假字字音、字义、所通的字及其所在句子、出处等进行列表统计,这样更便于记忆。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中的“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通“披”,音为pī,义为穿着。(3)一词多义——这类词比较常见,一定要结合文言文句子解释,如“故”,在“故人西辞黄鹤楼”中做“旧”讲,而在“故五月渡泸”中做“所以,因此”讲。(4)词类活用——虽不是中考所考查的重点,但对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负势竞上”一句中的“上”原义表方位,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向上”。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