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八)(柳州)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发布) B.以其境过清(凄清)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13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4.把【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第二部分:课外文言文
(一)(济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曰: “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 “善! ”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yáo)鎒(nòu) :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思。⑥不肖:没有才能。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拙 则 罢 之 不 肖 则 弃 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3.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 的道理。 (二)(从化)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之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一寺临河干 临表涕零 ..
14
C.当求之于上流 策之不以其道 ..D.果得于数里外 扶苏以数谏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 “上流”,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三)(龙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②③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④
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当刑,失死当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史记·循吏列传》
,指转嫁。 【注】①理:司法长官。 ②过:失误。③当:判罪。④傅:同“附”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自拘当死 拘( ) .(2)受禄为多 受( ) .(3)遂不受令 遂( ) .
2.与“辞不受令”句中“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 未尝稍降辞色 ..C. (吕)蒙辞以军中多务 D. 旦辞爷娘去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2)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李离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桂林)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言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
15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五)(宜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
①
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②③
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 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注】①融然:和悦的样子。②畜:通“蓄”
1.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愠( ) 辍( ) 但( )
2.文中有许多带“之”的句子,请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高卧北窗之下。 . 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