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集料=5.0:100,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为5.1%,最大干密度为2.37g/cm3,施工时压实度按98%控制。 4.6 确定生产配合比: 依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要求,对试验室确定的配合比进行调整,对集中厂拌法施工,水泥剂量要增加0.5%,对粗粒土拌和,含水量要较最佳含水量增大0.5%~1.0% ,所以经调整后得到的生产配合比为: 水泥:集料=5.5:100,混合料最佳含水量5.6%,最大干密度为2.37g/cm3,施工时压实度按98%控制。
附注 (3) :在配合比设计计算时对集料含水量按烘干至恒重时零计,但在工地施工时集料的含水量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生产配合比进行调整,得出最终的施工配合比。 附注 (4) :此次配合比设计原材试验和配合比试验报告后附。 5. 配合比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5.1骨架材料的要求:基层强度取决于材料的质量。主要是碎石本身的硬度和强度,公路等级越高,对材料的要求亦相应提高,尤其是整合材料的合理级配以提高混合料的整体强度。所以,集料颗粒的最大粒径必须有限制(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颗粒愈大在拌合、整平和摊铺时机械容易损坏,混合料更容易产生离析,平整度也难以控制。因此,基层需采用最大粒径较小的材料。但对低等级公路限制适当放宽宽。对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由于其使用性能要求高和投资大,应采用最大粒径较小的集料,以适应大规模机械化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 5.2收缩性控制: 对高等级公路要注意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这种半刚性材料早期产生的收缩性,一是水份蒸发而产生的干缩,二是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产生温度收缩。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铺筑成型后,在还没有铺筑沥青面层就产生了干缩裂缝,即使按标准及时养护到期后没及时铺筑沥青面层,在阳光暴晒下2-3d同样会产生干缩裂缝,这种裂缝危害性会向上扩展到面层,造成面层开裂。所以在铺筑沥青面层前采取措施防止或延缓半刚性材料的干缩裂缝十分有必要。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温缩性与干缩性有着相同的规律,水泥稳定碎石中细粒土含量愈多,混合料的温缩系数愈大。为此应控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以及集料中的粘土含量。应尽量不采用含有塑性指数的细集料。从而控制混合料的收缩系数。 水泥稳定粒料的水泥剂量在(5.0‐6.0)%时,其收缩系数最小;超过6%后,混合料的收缩系数增大。为减少混合料的收缩性应控制水泥剂量不超过6%。采取改善粒料级配,可以明显减少因水泥造成的干缩,增加混合料强度和耐久性。 5.3 养生温度和延迟时间 5.3.1由于温度对水泥稳定土的强度影响很大,不合格的材料,因养生温度过高而变的合格,合格的材料因养生温度过低而试验不合格。因此必须在规定的温度下养生,夏季和冬季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标养室的标准规定温度和湿度。
5.3.2延迟时间的影响:所谓延迟时间是指混合料从加水到路面碾压终了的时间,延迟时间对水泥稳定混合料的强度和所能达到的干密度有明显的影响。延迟时间愈长,混合料的强度和干密度损失越大,试验证明延迟2h,水泥稳定混合料干密度损失和抗压强度损失与延时前相比都有明显的下降。故应采用终凝时间长的水泥,又能保证规定施工的延迟时间。规范制定了延迟时间3-4h。为了确定延迟时间,JTJ034-2000施工技术规范第2〃7〃2条规定在施工前必须做延迟时间对混合料强度的影响试验,并通过试验确定应控制的延迟时间。 5.4拌合用水:凡人、畜的饮用水均可用于水泥稳定混合料的施工,遇有可疑水源时,应通过试验鉴定。 6. 结论 据配合比设计结果,取5%的水泥剂量,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已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考虑到在实际施工中水泥的自然损耗以及水泥剂量的离散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整体效果的影响。故在施工中增加了0.5%的水泥剂量,为了减少集料的离析采取了下料斗二次筛分,提高了混合料级配的合理性。同时又减少了原材料中粘土的含量,降低了<0.075mm的颗粒含量。采用标定后标准流量计添加拌合水,禁止超延时混合料上路等充分减少水泥稳定混合料强度影响的诸多因素。使该配比在应用中得到理想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