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刻舟求剑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1:47: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卢一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日期:2011-12-19]

来源:卢沟桥一小 作者:刘金利

[字体:大 中 小]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中应该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部分文言文的应用方法和意义,从而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注重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伤口的内容和情感。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其主体地位。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贯彻“以读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反复颂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2.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3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蕴含了一定的道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讽喻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在课文的引入中通过对学生已积累的寓言故事的回忆,将已有的知识唤醒,强调用看注释、结合资料,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同时提出寓言有借事喻人的特点。

(2)学生情况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路。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仍有一定难度。,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针对孩子对古文和寓言故事都比较感兴趣这一特点,我决定采用“趣为先、读为主、放为旨”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批文以入情。

这篇文言文主题非常明显,要想让学生入文入理,从人物形象的理解中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就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以读促思,以思悦读。 (4)技术准备:利用书上插图、多媒体课件、《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3.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朗读文言文。

(2).用对照译文的方法学习《刻舟求剑》,读懂文言文。 (3).体会寓意,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用对照译文的方法学习《刻舟求剑》,读懂文言文。 教学难点

学习刻舟求剑,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生活中的道理。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理解“一字千金,初感文章精美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个成语,你听说过吗?

什么是一字千金呀?它的出处呢?其实这个成语出自一部古书名叫《吕氏春秋》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和宾客们合编的。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全书的内容较杂,包罗万象,语言精炼。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各方人士有谁能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字的,就赏一千金。”人们蜂拥而至,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的文字加以改动。成语“一字千金”由此而来

现在你知道一字千金是形容什么的吗?(后人用一字千金形容文章价值很高,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可见书中的文字尽善尽美,它可是战国时期的一部经典大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吕氏春秋》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名叫《刻舟求剑》。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在上课伊使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思绪引到历史长卷中,找到与新知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自己先看一看,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与我们以前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归纳:读不准、读不好,读不懂。

遇到上述问题,我们应该用那些方法解决呢?

1、我们先来解决读不准的问题。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你有什么办法认识它?(问同学、看生字表、查字典、) 出示:

读不准:问同学、看生字表、查字典(可以顺便把意思看一下)

你遇到那些不认识或拿不准读音的字,通过自学把问题解决了,提示给大家。 这些字在句子里,你能读准它们吗?

出示: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 不亦惑乎 放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解决读不好的问题:

指名读评议:有停顿问题。看来读文言文,光是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做到适当的停顿这样才能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好。

自由读 ,读得不顺畅的句子多读几遍。齐读

同桌检查读,把同桌读得不够好的句子好好教他,让他读三遍。指名读

(设计意图:要想理解古文,要先读好古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读准字音。)

三、对照译文,理解寓言

1、你们来讨论讨论,文言文读不懂怎么办?(查字典、看译文) 2、文章每一句话都学懂了吗?

你们先互相考一考,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读译文,一人读出相应的文言文。 老师和大家合作来学习,我读译文,同学们读相对应的原文。 (对照译文理解古文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

3、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篇文言文中的哪些重点字你还不懂不太明白?关于句子呢?谁还有没弄懂的?可以提出来,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帮助你。 4、大意明白了吗?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老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馈,以学定教,能使教学目标落实的更具体、更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在师生的充分交流中,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到实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辅引”的作用,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引导者”。 这样,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教师的灌输。) 四、了解人物,揭示寓意。

1、这是一个怎样的楚人?

A、从文中找一找,从哪看出这位涉江者是一个糊涂的人?

出示: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行为看出糊涂:你能想象他遽契其舟师的心情吗?(着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读一读。

不着急去下水找剑,还说。。。。。。语言看出糊涂:

想象他遽契其舟之后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着急到从容让我们对比着读一读。一人读遽契其舟前面的内容,一人读他当时说的话。同桌练习读,让我们体会到这个糊涂的人。 C、你还从哪看出他糊涂?

课件辅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指导读 :楚人这样的糊涂,你能读出他的糊涂吗?

2、如果你就是同船的人,见到这样楚人这样找剑,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对他说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即是考察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同时,又训练学生的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小结:船已经走了,情况发生了变化,还用这个方法找剑,能找到吗?因此,即使他再着急再努力也是找不到剑的。这是南辕北辙呀!简直是太糊涂啦!(板书)所以作者感叹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好人做到底,你们告诉他应该怎样才能找回剑? 出示:赶紧下水去找剑

怎样用古文说这句话呢?遽入水求之

4、看到这位楚人做了这样一件糊涂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吗?(根据事物的变化选择相应的方法)

看来,这篇文言文大家真的读懂了,能不能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呢?放古筝曲,可以学习古人想象文中的意境,摇头晃脑地读。自由读。指名读 齐读

5、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为什么吕不韦还要将这样一个故事呢? 其实吕不韦便这个故事是有他的写作背景的。

出示:背景: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現时,对象本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秦王。当时秦王要实施变法,宰相吕不韦为了让秦王明白时代在发生着变化,治理国家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所以才写下这个故事讲给秦王听,使他明白这个道理。

出示:这就是寓言,通过假想的小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也就是古人写寓言的目的,因为有些话是不能直说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你知道吗?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糊涂人所做的是大糊涂事:

买椟还珠 杞(qǐ)人忧天 南辕北辙 郑人买履 画蛇添足 揠(yà)苗助长 守株待兔 邯(hán)郸(dān)学步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1、有感情地朗诵原文。

2、从10大糊涂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想想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这些课外资料的补充,可以使学生对于寓言这一文学奇葩产生更大的兴趣,同时,还帮助学生对寓言故事和成语典故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 板书设计; 23 刻舟求剑 坠——契 涉江者 墨守成规 入——求 5.教学流程图 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初读课文,扫清字面障碍 再读课文,理解古文字面意思 了解人物,揭示寓意。 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搜索更多关于: 刻舟求剑教案 的文档
刻舟求剑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cm445smck3gzna0fxc1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