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拉思斯的道德教育方法:三个部分七个阶段。 阶段、步骤: 1、选择
A 自由地选择,无任何外力控制或权威胁迫 B 从多种可能的选择中作出选择
C 对每一种选择结果谨慎思考后进行选择 2、赞赏
A 喜爱和珍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满足 B 乐于向别人公开自己的选择 3、行动
A 按照所做的选择行动
B 重复这种行为并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消极积极作用、借鉴与摒弃: 1、优点:
A 尊重儿童地位,引发儿童主动性 B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 C注重现实生活。
D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缺点:
A 忽视社会文化的作用 B 出现了相对主义价值观,否定了客观价值标准,导致个人主义盛行。 C 忽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易导致形式主义
7、中国共产党的四个原则、形成的标志性文件
J.
5
C.
8、社会调查方法的分类(参与、结构) ⑴普遍调查
普遍调查是对调查对象全部单位逐一地、全面地进行调查,以达到了解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调查方式。普查一般地域广阔、调查对象多、参加调查人员多而且时间长,因此,组织工作十分复杂。 ⑵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根据概率原理,从调查对象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将其结论推及到总体的调查方式。抽样调查的目的不是说明样本本身的情况,而是通过样本推断总体,说明总体,是用来了解全面情况的非全面调查。 ⑶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个或若干个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借以认识同类社会现象总体情况的调查方式。典型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少量典型来迅速地了解全局情况,因此,所选的典型调查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保证典型调查的科学性关键。
9、问卷设计的思想
问卷法是一种利用书面回答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问卷的要素有:说明信、指导语、调查内容、编码。
问卷语言的涉及应注意: 第一,文字力求简洁、通俗、准确、具体。如“你经常去书店么?”经常这个词是个模糊概念,回答者可能为难。
具体是指所提问题不要概念化,避免使用抽象、笼统的问话,如“你们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如何?”“你认为青年人应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这类问题不好回答,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命题变为经验命题。人生观可以变为自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大公无私等变量。
人际关系可变为:你希望与同学保持真诚相处、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客气谦让,不产生矛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选择一两个知己,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井水不犯河水,各人管好自己的事;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避免使用诱导性或倾向性语言。如“你喜欢教师这一受人尊敬的职业么?”应注意使用中性语言,避免使回答者感到该问题是想得到某种特定的回答。
第三,对敏感性问题可采用释疑法、假定法、转移法、减轻问题的敏感程度,使回答者愿意坦率地写出真实看法。
释疑法是在问题前写一段消除对象疑虑的文字; 假定法是使用一个假言判断,“假如你是……你会怎样”?
J.
6
C.
转移法是把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然后由调查者选择“一些人认为如何,另一些人认为如何,你同意哪种看法。”
第四,问题的排列。时间顺序,一般把时间较近的问题放在前面,较远的放在后面;内容顺序,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类别顺序,同类性质的问题编排在一起。
第五,调查的问题要集中,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一般不能超过40个。
第六,提问和回答方式一般不宜采用开放式回答方式,二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回答方式。
优点:省力、省钱、省时间,调查范围广泛。匿名性强,可以减轻回答者压力。缺点:适用于调查一些比较简单的课题,不适于复杂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资料质量难以保证,回答者对问题不清楚时可能误答、错答、缺答;回复率有时较低,特别是有效率难以保证;不适宜文化水平低的对象。
10、影响观察准确性的因素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现场亲眼所见的东西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可是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
心理学家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在一次心理学会议上,突然从外面闯进两个人来,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都拿着枪,两个人在屋子里混战一场,又一起冲出去,等他们走后,会议主席要求与会者每一个人都写下目击的经过。结果,在交上的40篇报告中,只有1篇在主要事实上的错误少于20%,有14篇的错误在20%至40%之间,其余的25篇错误都在40%以上。
这次实验的观察者都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学家,他们的观察竞有这么大的误差。可见亲眼所见的东西也未必准确可靠。
影响人观察的准确性的因素,除了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记录能力、识别能力等一般心理因素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因素。
⑴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即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往往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人们以后的知觉。
例如,调查者初到一个单位搞调查,有的人十分热情,端茶倒水,跑前跑后,有的人相对比较冷淡、默默不语,敬而远之。虽然调查者对二者的性格、能力、品格等均无所知,但对前者容易留下美好印象,而这种印象很容易对以后的观察产生影响。所以对陌生人来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⑵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即比较固定的带社会性的偏见。这种偏见有时是历
J.
7
C.
史造成的,并且有一定的认识论根源。它一旦形成,对后人的社会知觉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者带着这种影响去观察问题,就难以保证观察的准确性。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定义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如在地域方面,人们有英国绅士、美国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观念保守的东方人的印象;在职业方面,人们会自然想到教师的文质彬彬、医生的严谨或地质勘探队员的粗放等等;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欢守旧等。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⑶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指当某一个人被大家公认为很好时,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似乎他的一切方面都好;而当一个人被大家公认为不怎样时,有容易把所有的方面都看得很坏。晕论效应影响人们的准确性。人们常说,不要带有色眼镜看人。”,所谓有色眼镜就是一种光环。
案例:马加爵案例
包达列夫实验:前苏联学者包达列夫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即把一张照片展示给两组学生看,他向第一组的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而向第二组的学生说,照片上是一个科学家。然后让两组学生分别描述照片上的人。结果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的眼窝,证明了他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意味着他沿着犯罪道路走到地的决心。第二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体现了他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晕轮效应使人们的观察结果大相径庭。 ⑷观察者的出现引起被观察对象的变化
因为社会观察不同于物理、化学研究中的观察,社会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方都是具有丰富思想的主体,他们之间必然产生相互影响,不管调查者主管上是如何注意,想多少办法,只要他们一出现在被观察对象之间,总要或多或少影响到他们的态度和言行,进而影响着观察的准确性。
⑸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和突发性 有时观察的时间较短,难免会遇到意外情况,如果遇到意外情况,观察者坚持凡是亲眼所见的就是真实的,这极可能出现观察的误差
5.提高观察准确性的方法
首先,是提高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包括良好的感觉、知觉能力、
J.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