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
用爱心浇灌,促进后进生茁壮成长
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 黎瑜
摘要: 所谓“后进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差生。这些学生之所以“差”的原因主要在于生活和学习中缺少了应有的关爱和尊重。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就必需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护,促进他们的成长。要教育转化后进生,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用真诚的爱去关心宽容后进生,以真诚的爱肯定后进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爱尊重、理解后进生。这应该是教师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关爱 后进生 爱心 诚心 耐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版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的过程是师生感情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深深的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建立起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到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好的时候,就会由尊敬教师、到对教师产生感情,并转化为乐于听从和接受教师讲的道理,努力把教师的要求化为自己的行动。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形成“逆反心理”。爱生之心,师皆有之,然而差别在于是爱几个得意门生,还是爱全班学生。学生性格、品行、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各式各样,教师应一视同仁,平等待人,热心关怀,不应因某一点而偏袒或讨厌某一个学生,也不能因学生“难管”,班级“乱”而放任自流,
1
不闻不问,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爱护和正确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兢兢业业地努力完成教育工作,以期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又要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师德的核心,它将体现我们对神圣的教育事业的追求、天赋和智慧。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的爱。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闪光点。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 光点,并且视同至宝,精心呵护与引导。即使是所谓“后进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就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留级生经过正确引导转变成 特长生、优秀生的事例并不少见。陶行知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意味着扼杀人才; 漫不经心的冷眼和讥笑,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短长、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教师不但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能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爱就是教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达到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下面就教师如何用爱心去关爱后学生,促进他们成长谈几点体会: 一、用爱心抚慰心灵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信任和关爱无疑是学生转化的主要因素。教师的爱应该是闪光的爱、理性的爱。爱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是教师良好工作方法支流产生的源泉。俗话说:“十人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在一个班集体中,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间的学业成绩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部分“后进生”。这些“扶不起的阿斗”,由于经受了太多的责备和冷落,他们的心灵便在无数次的数落中逐渐归于沉寂,成为没有自尊心的孩子。针对这种情况,我
2
便在平时的工作中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创造让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例如,课堂上,我总是向后进生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回答正确了,我总是大加赞赏:“真好,你的进步真快!”即使回答的不够理想,也适当表扬,如:虽然你答的不够完整,但你的想法很独特。有的后进生鼓足了勇气,站了起来,却因紧张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就说:“你的勇气真大,如果能把题答出来不就更好了,希望你下次有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心中已感觉到了老师的宽容和关爱,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质的飞跃。
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教师,要懂得热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我认为:教师的爱应撒在学生集体中,教师的爱应插在学生的心坎上,包括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一般生的促进,对特殊生给予的特殊的关怀,对后进生给予的偏爱。如:我教的班学生李伟业在我接手教他们班时,视其父亲是汽车站站长,他自由散漫,爱迟到、旷课,不思学习。对于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急于批评,而是进行多方面观察,与他交谈。在交谈中,我发现他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好像别人都欠他什么似的,是父母的太上皇,不愁吃穿。当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像他这样的孩子如不及时教育,给予特殊的爱,会使他失去学习的信心,发展下去有可能走上邪路的。为了能使他转变,我经常找他谈心,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出他的不足,正确对待学习和未来。我记不清多少次和他促膝谈心,我的关心教育终于融化了他冰冷的心,他开始变了,变得有礼貌,懂事了。学习也比以前用功了,并且下决心毕业时考上大学。 二、以诚心赢得信任
“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同样要从爱出发。它在要求上决不允许苟且偷懒,歪门邪道;而在态度上应该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导之以行”。我教过一个学生叫李裕伦,他英语一般,各方面也较为出色,同时他的自尊心又极强,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决不服输,多次测验英语成绩较差。我
3
几次找他谈话,就此事责问原因,他想放弃英语。我决定换个方式,于是,便开始留心他的变化,找出了事情的症结,向他委婉地指出:答题时不该受别人的干扰,要有自己的主见,相信自己的实力,心理怎么想就怎么说。经过的努力,他的这一“缺憾”终于消失了,在2008年高考中获得年级英语成绩第一名,考上重点大学。从这件事上我体会到:教师应当怀着爱心,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安慰、说理,使他们明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正是爱之深,才忧之切,进而教之严的,这样做正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得以健康成长。
对学生严格要求,也要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为理解是一种更重要的爱,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关心,与学生尽可能多的心灵上的沟通,就会使他们有不愿同父母家人讲的话愿意同我讲,家庭遇有矛盾和分歧的事喜欢对我谈,想不通的问题愿意从我这儿找答案。我们班已形成了这样的班风,我们班学生有什么想不通的事都能主动找我谈心,有些时候有的同学看我很忙,但有事想说,就很有礼貌地在我桌上放一个条子,或在作业本中写一句话告诉我:“老师,有时间您能不能和我谈谈”等等,这样的沟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把爱奉献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学生们的爱。一句句亲切的问候,让我感到欣慰,尤其是当不少学生把我称为他们人生路上的指路人时,我为之一震,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现在,我们班基本上建立了师生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了班级团结、和谐的气氛。 三、以耐心期待转化
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误,教师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风见,以诚对待,切忌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这是指后进生犯错之后,教师采取的教育态度。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上。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我试着吸收后进生参与班级管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