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监控点布置和选点建议 2.2.4.1监控点的分类安装位置
1.一级监控点安装部位:
一类监控点即重点部位、要害部位、治安、刑事案件多发路段、区域、交通要道等,主要安装在以下需公安机关实时直接掌控的重点部位:
(1)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重点敏感区域。包括:市、县(市)区党政机关、电台电视台、金融单位、高等院校等的出入口及周边需要关注的关键部位。
(2)交通枢纽及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包括:
市际出入口,有市级治安关卡、机场、车站、码头出入口等公共场所出入口。 区际出入口,有区级治安关卡、各县(市)区之间交界地带的街道、路口等。 (3)重要警卫目标、通讯枢纽和内部重点部位。
(4)治安管理重点、难点区域和易发案区域。包括举行大型体育比赛、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的举办地点,案件高发的治安要点,各类重点专业市场,公共复杂场所等。
(5)公安机关需要重点监控的其他区域。
一级监控点监控图像接入市局,在市局监控中心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和录像记录,掌控社会面治安动态,并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县(市)公安局和市公安局能够调用现场实时图像信息进行指挥和调度。
2.二级监控点安装部位 主要安装在以下地段:
(1)乡际出入口防控,包括乡际治安卡点、各乡镇(街道)之间结合地带的道路、路口等。
(2)学校、工业园区及所属生活区的出入口、主要路段、公众使用区域。 (3)市政公园、旅游景点、文化广场的出入口、主要路段、人流密集区。 (4)大型商业区的主要街道、人员密集区、重点建筑出入口、门前广场等人员密集区。
(5)公交站台出入口、人行天桥、立交桥底、公路桥、过街隧道出入口等治安复杂场所。
(6)机动车辆路面集中停放点,包括:集中停放的路段(小区、公园、医院、大型商场附近,以及运营货车夜间乱停放路段等)、咪表停车路段、露天停车场。
(7)重点单位、重要场所如金融单位、旅业单位、娱乐场所、中小型体育场馆、文化场馆、工厂、油站、发电厂、自来水厂、水库、各类专业市场以及高层楼宇等消防重点单位的出入口及周边需要关注的关键部位等。
(8)其他需要监控的区域。
2.2.4.2监控点选点应注意事项
1、监控点主要监控目标:属于大范围多目标监控采用一体化快球,单目标
监控采用固定枪式摄像机,或针对复杂地段可以采用球机和枪机相结合的方式组建;
2、监控安装位置可以多样化:立杆、墙上和电线杆上等借杆方式; 3、根据监控点附近夜间光照度情况,采取相应的补光措施; 4、将监控点分类统计。
2.2.4.3监控选点踏勘记录表格
本次建设的监控点,待现场踏勘和记录整理。
2.2.5监控点位设计
前端监控点组成:
每个前端监控点都由以下部分组成: (1)前端摄像机(球机或枪机) (2)立杆与基础 (3)室外设备箱 (4)光端机
(5)前端监控点防雷地接地系统 监控系统前端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前端设备具有抗风、抗震、防雷、防雨、防尘、防盐雾、防锈蚀、防变形的功能。摄像机、借杆或立杆、机箱考虑以下因素:
(1)工作温度范围为-10℃~60℃; (2)湿度30%-80%; (3)抗震等级8级; (4)台风:12级; (5)电磁干扰≤120dB。 前端摄像机配置和选型
根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和情况,采用枪机和球机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以采用固定摄像机为主;部分补光困难的监控点也可以考虑采用红外线摄像机;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部分重要路口或情况比较复杂的监控点也可采用多台摄像机同时监控的方式,在一个立杆上安装多台枪式摄像机指向不同的方位,或者采用枪式摄像机结合球型摄像机的方式,可实现在一个监控点同一时间内对不同方位的实时监控,加大了监控的范围。采用什么方式取决于监控点的具体情况。本系统采用三种不同摄象机满足不同监控点的需求:
高清一体化高速球型摄像机:按现场情况实际需要,重要地段采用一体化高速球形摄像机。该摄像机带变焦镜头、高速预制云台、智能解码控制器、高分辨、低照度,确保能清晰监视各监控点图像。无论白天晚上,无论晴天雨天,都能清晰监视目标,通过光端机直接传输到派出所监控中心。
高清枪式摄像机:在城区的次干道安装普通枪式摄像机,为了保证摄像机24小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在外界光源不足的情况下(黑夜、阴天、雾天),我司为摄像机配备了红外补光设备(补光灯),在补光灯内部含有光敏开关。当光线达到预设峰值时,红外灯会自动开启或关闭。这样就有效保证图像的清晰度。
以上选用的高清摄像机,应达到130万 像素1280(水平)*720(垂直)分辨率,用于清晰监视重点目标,并可以进行智能化应用。
2.2.6前端夜间补光设计
对于晚上光线差的地方采取补光措施,使监控点能在晚上取得较好的图像。下面的方案供参考:
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在严密治安防控和有效打击犯罪方面发挥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有部分视频监控点因未妥善解决监控区域照明问题,致使监控图像模糊、监控目标难以辨别,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成效。
由于目前的道路监控点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相对比较恶劣,从而使部分监控点在夜间光源较弱的环境下,无法保证其图象质量,为了改变目前这个现状必须对该监控点进行补光处理,从而使监控设备和图像在夜间也能正常的工作,达到理想及满意的效果。
针对监控点所处环境及周边其他光源的影响不同,从而导致夜间监控摄像机对监控图象质量的表现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要更好的解决当前的问题,必须结合监控点所处位置和环境对不同的监控点进行实地勘测,按要求选择最佳的位置来进行补光处理,从而来达到最佳的图象质量。
在夜间,监控目标区域最低照度和摄像机最低照度指标是直接关系监控图像质量的两个互为影响的因素,应按“白昼工程”建设应综合考虑辅助光源和摄像机选型。辅助光源应选择连续照明灯,具体光源类型参照《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摄像机选型前,应开展实地勘验测试,在3-5Lux照度条件下,图像质量应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2.2.6.1光源
补光照明灯具应选用连续照明灯,参照《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
规定,满足以下要求:
1、道路照明应采用高光效气体放电灯,如高压钠灯和金卤灯和金卤投光灯; 2、一般情况下,推荐选用不小于150W_400W的金属卤化物灯;
3、快速路和对颜色识别要求不高的市郊道路宜采用低压钠灯或高压钠灯; 4、主干路和次干路宜采用高压钠灯;
5、支路和居住区道路,宜采用小功率高压钠灯或小功率高压汞灯; 6、市中心、商业中心等个别对颜色识别要求较高的街道必要时可采用金属卤化物灯或中显色型、高显色型高压钠灯;
7、辅助光源,不应采用白炽灯,不宜使用聚光灯;
8、考虑到光源老化,新安装光源时,应比实际需要的照度高出30~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