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2 6:22: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5、落花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课文重点:第十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分角色朗读

读说结合训练点: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

2、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预习检测

1、出示课件:生字新词 指名学生读。学生齐读。

拼读生字,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认字方法。)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读通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2、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读第1自然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利用评读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一词,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充分读书,抓住吃花生、议花生。 a.自由读,指名读,读出花生的好处。

b.学生根据搜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c.出示第1◆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1)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2)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

(3)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4)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d.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e.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品格的人或物,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事物。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它( )。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

组织讨论,彰显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16珍珠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要求的13个生字。

2。领悟课文是怎么具体表达“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思想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珍珠鸟的生活习性。 2。有关珍珠鸟的挂图和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个新的小伙伴——珍珠鸟。它娇小、可爱,就是特别怕人。作家冯骥才用他的笔、他的心为我们讲述了他与珍珠鸟之间动人的故事。

初读

◆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我”与珍珠鸟一家和睦相处的情景。你们能不能从中选取三、四幅印象最深的画面,连起来展示“我”与珍珠鸟“日渐亲近”的情谊?

细读

◆学习第一个画面内容。

a.我们先进入展现“小家伙爸爸、妈妈生活环境的画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与这幅图关联的内容,请学生谈谈感受。(学生自由朗读3~5自然段。)

b.当学生品味到“我为珍珠鸟创设了一个安全、自在的生活环境”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生活其中的珍珠鸟,你有什么感受?

c.教师小结:是关爱、理解与尊重,使他们与我熟悉起来。 ◆学习第二个画面内容。

a.这幅图展现了小珍珠鸟“远远观望”的画面,引导学生根据课文6~9自然段内容,用不同的画面展现“人与鸟的关系”。

b.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文章中用了怎样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图?(指名朗读。) c.让学生体会“小家伙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神气十足的小家伙”什么样?让我们欣赏一下吧。(指名朗读相关文字。)

d。教师小结:小家伙生活得多么快乐,虽然还在远远地观望,但离“我”越来越近了。

◆学习第三个画面内容。

a。“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说一说这份“亲近的情意”是什么?(引导学生朗读10~11自然段。)

b。在这看似不动声色中,流露出“我”对小家伙深深的情意,让我们也来分享分享吧。同座位两个人,一个人是小家伙,一个人是大作家,亲近地交流一下吧。(学生互读这两段。)

c.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d·教师小结:小家伙感受到这份情意,更信任“我”;“我”也感受到这份信任,获得无限享受。(再指名读这句话。)

◆学习第四幅画面。

a。有了这份信任,有一天,小家伙竞在我身上睡着了。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静静地欣赏,读读书中描写这一画面的语句。(加背景音乐。)

b.谁来把你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指名朗读。) 总结

◆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能谈谈你对作者流泻下的感受的理解吗? ◆欣赏了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写一写。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小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留心生活中带给自己启示的事情或漫画。

2、搜集平时在书中和生活中读到的有启示意义的句子。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入新课,明确要求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小事、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让我们获得启示。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

2、请三位同学阅读一下书上的要求。 3、明确要求。

(1)说一说生活中让你受到启发的事情,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

(2)交流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要先说说是什么,再说是怎样理解的,还可以联系生活,通过事例来说一说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

(3)介绍一幅漫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直接写漫画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也可以根据画意编一个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体会漫画的含义。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1、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生活中给你带来启发的事情;给你带来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幅漫画。

2、自己根据要求先想一想怎么说,再练一练。

3、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同学说得怎么好,还要说说自己听后受到的启发。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提示。 四、教师总结,提示积累

看来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启示的东西还真有不少,一件小事,一句名言,一幅图画,甚至一件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和思考。

搜索更多关于: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 的文档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cwd98dqvu7f2vc1ufyd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