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56级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考纲课标要求】
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知识梳理】
1、从通史角度论述宗教改革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宗教、导火线)
2、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代表人物是谁?代表思想是什么?其宗教思想有何作用?
3、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是什么?有何局限?
4、宗教改革的实质
【知识扩展】
1、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主张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宣扬王权高于教权。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与联系(练习册)
3、根据以上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学习,请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宗教改革的形式是什么?
第 1 页 共 6 页
三区56级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4、回顾英国宗教改革,简述其过程以及影响
5、解决教材课后题—解析与探究 【体系自主构建】
【习题练习】 1.(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2.(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下列言论,按照其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①“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②“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③“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④“灵魂单凭信仰,无需‘事功’,就可由上帝的约许获得释罪。”
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③② 3.(2015届山东菏泽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开始于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 A.涌现出大量新教教派 B.确立了无神论思想体系 C.确立了信仰自由原则 D.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4.(2015届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模拟文综历史试卷)学者张鸣说:“为什么没有人利用天主教来叛乱呢?因为天主教是本教,普通信徒对教义是不能随便解释的,《圣经》的解释权掌握在教皇手中。但是新教就无所谓,??每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圣经》,这样必然会产生对教义的不同解释。”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对新教描述的是( ) ①《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②因信称义
③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 ④新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2015·广东肇庆二模·19)19.下列有关人和神的关系,代表路德教徒观点的是( ) A.世人因为神赐的灵魂,才能领略神创造的世界
B.人的全部生命经历都需通过信仰的解释,才能显示意义
C.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神赐,但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才是对神的最高尊崇 D.人无法自己获得拯救,上帝自动将拯救赐予信仰他的人
第 2 页 共 6 页
三区56级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6.(2015浙江杭州月考,30)历史上往往将那些推动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事件冠以“革命”的称号,这些革命又分为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
你若明白了这一层,就必知道: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你既已信他,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得以称义了。
《圣经》不过用“执事”“仆人”“管家”来称呼那些现今不可一世号称为教皇、主教、神父的人的,其实他们原是应以传道服侍人,将基督的信与信徒的自由教导人的。
——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二 英国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发生在1534年。这一年议会通过“至尊法”,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惟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另一项法律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来往,凡否认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者,均处以叛国罪。《乌托邦》的作者莫尔和罗切斯特主教约翰·费希尔由于继续坚信教皇权力至上而被处死。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光荣革命”价值并不是它的形式(国王易人)所能衡量的。??1689年,国会通过了两项重要的法案:《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根据前者, ;根据后者,英国的不从国教分子,经过了长期奋斗,终于获得了基本的信仰自由,这实是宗教革命的原则之更进一步的扩张。
——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核心内涵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的宗教改革对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7世纪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提出的哪些主张对改变这一现象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3)写出材料三中空格部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分析“英国的不从国教分子”在1534年和1689年不同遭遇的原因。(7分)
第 3 页 共 6 页
三区56级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革命、政治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4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卷十四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阏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材料三 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的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其实质。(4分)
(2)材料二反映的书法、绘画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理学思想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
第 4 页 共 6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