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生石灰的化学性质、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在一定条件下,木炭、一氧化碳、氢气都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下列对这三个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所发生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B.反应后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反应后都能生成红色的固体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分析】根据碳、氢气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解答. 【解答】解:A、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B、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是水,没有二氧化碳,错误; C、反应都生成了铜,铜是红色的固体,正确;
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氢气、碳以及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l)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到空气中了 .
(2)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 先通入一氧化碳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黑色的固体逐渐变为红色固体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CuO
Cu+CO2 .
【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有毒,扩散到空气中能够污染空气分析; (2)根据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受热时可能发生爆炸分析;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及状态分析现象,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解:(1)由于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到空气中能够造成污染,应该对尾气处理; (2)如果先给氧化铜加热,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受热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先通入一氧化碳;
16
(3)在高温条件下,黑色的氧化铜被一氧化碳还原为红色的铜.所以,A处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的固体逐渐变为红色固体.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CO+CuO
Cu+CO2.
故答为:(1)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到空气中了(2)故先通入一氧化碳;(3)黑色的固体逐渐变为红色固体,CO+CuO
Cu+CO2.
【点评】主要考查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12.如图是初三某班同学探究铁生锈实验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
(1)优化实验时将Ⅰ中自来水换为蒸馏水目的是 排除水中溶有的氧气、消毒剂等物质的干扰 .
(2)优化实验时增加Ⅳ是为证明铁生锈与空气中的 O2 (填化学式)有关,
(3)实验Ⅴ在软塑料瓶中完成的,一周后可观察到铁钉生锈, 塑料瓶变瘪 ,同时铁钉靠近水边附近部分锈蚀得厉害.由此可知:铁生锈实际是铁与 O2、H2O (填化学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4)实验Ⅵ还可用来完成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填实验名称). 【分析】(1)自来水中溶有的氧气、消毒剂等物质; (2)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和常见气体的性质解答;
(3)根据铁生锈后气体压强的改变和铁生锈的条件解答; (4)根据装置的特点和用途解答. 【解答】解:(1)自来水换为蒸馏水目的是排除水中溶有的氧气、消毒剂等物质的干扰.故答案为:排除水中溶有的氧气、消毒剂等物质的干扰.
(2)Ⅳ验证的是铁和氧气的反应;让铁与二氧化碳接触看是否生锈;稀有气体和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做保护气能防止生锈,故答案:O2;
(3)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应后塑料瓶中的压强变小,塑料瓶变瘪;故答案:塑料瓶变瘪;O2、H2O;
(4)Ⅵ中图示也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答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金属生锈的条件和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3.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金属的性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金属. (1)用铜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 导电 性.
(2)小刚通过实验探究得知以下两组物质均能发生反应: Ⅰ.铁和硫酸铜溶液Ⅱ.铝和硫酸亚铁溶液
①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CuSO4═FeSO4+Cu .
17
②铁、铝、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铝>铁>铜 . ③小刚继续探究某未知金属X与铁、铜的活动性强弱关系,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下列实验方案及预测如果与事实相符,就可以判断出X、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的有 BCE (填序号). A.将X放入CuSO4溶液中能反应 B.将X放入CuSO4溶液中不能反应 C.将X放入FeSO4溶液中能反应 D.将X放入FeSO4溶液中不能反应
E.将X放入FeSO4溶液中不能反应,放入CuSO4溶液中能反应. 【分析】金属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铝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解答】解:(1)用铜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
(2)①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
②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铝和硫酸亚铁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铝比铁活泼,因此铁、铝、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铝>铁>铜;
③A.将X放入CuSO4溶液中能反应,说明X比铜活泼,但是无法比较X和铁的活动性强弱,该选项不能判断出X、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B.将X放入CuSO4溶液中不能反应,说明X不如铜活泼,该选项可以判断出X、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C.将X放入FeSO4溶液中能反应,说明X比铁活泼,该选项可以判断出X、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D.将X放入FeSO4溶液中不能反应,说明铁比X活泼,但是不能判断X和铜的活动性顺序,该选项不能判断出X、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E.将X放入FeSO4溶液中不能反应,放入CuSO4溶液中能反应,说明X比铜活泼,不如铁活泼,该选项可以判断出X、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故填:导电;Fe+CuSO4═FeSO4+Cu;铝>铁>铜;BCE.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4.化学小组为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①②③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打磨,其形状、大小及同种稀盐酸的用量均相同):
(1)①中的实验现象为 有气泡冒出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实验②的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2AgNO3=Cu(NO3)2+2Ag ;
(2)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①和③的实验现象,就可以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他得出金属活动性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锌表面产生气泡快,铁表面产生气泡慢 ;
(3)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足以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并在上述实验的甚而上,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又补充了一个实验(如图④所示),从而实现了的探究目的,则:乙同学的实验所用试剂的组合X与Y依次是 Fe、CuSO4或Cu、HCl .
18
【分析】(1)根据铁与稀盐酸反应判断①中的实验现象;实验②是铜与硝酸银的反应; (2)根据两种金属的反应速度的快慢解答;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锌>铁>氢>铜>银,上述三个试管中都会发生化学反应,并由此可证明锌>铁>氢>,铜>银,但铜与铁的活动性强弱不能证明,因此要加一个实验来证明,可以直接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也可通过与酸反应证明. 【解答】解:(1)铁排在氢的前面,所以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铜比银活泼能置换出银溶液中的银,
故答案为:有气泡冒出;Cu+2AgNO3=Cu(NO3)2+2Ag.
(2)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①和③可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锌与稀盐酸反应比铁与稀盐酸反应剧烈些;
故答案为:锌表面产生气泡快,铁表面产生气泡慢
(3)通过上述反应,金属的活动性是Zn>Fe,Cu>Ag的活动性.但铜与铁的活动性强弱不能证明,因此要加一个实验来证明,可以直接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也可通过与酸反应证明.所以乙同学的实验:金属X和溶液Y分别是铁、硫酸铜或是铜、硫酸亚铁或铜、稀盐酸. 故答案为:Fe、CuSO4或Cu、HCl
【点评】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15.小明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1)实验一中,小明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
够合理,理由是 选取的酸的种类不同 .选取的酸的种类不同.
(2)实验二中,若出现 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的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现象 ,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的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现象,可证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
【分析】(1)根据固定变量法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分析回答;
(2)根据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泼性,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19
【解答】解:(1)从图可以看出,选取的酸的种类不同,因此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不够合理;
(2)实验二中,若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可证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故答为:(1)选取的酸的种类不同; (2)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的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现象;Fe+CuSO4=FeSO4+Cu.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固定变量法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用以下装置进行H2、C、CO还原CuO的实验并检验产物.
①上述装置都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固体变成 红 色; ②用装置甲进行实验,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的原因是 排净试管内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
③装置乙中C和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
2Cu+CO2↑ ;
④装置丙中的实验不能在装置甲中进行的原因是 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无法收集或处理一氧化碳 (仅答两点). 【分析】①根据还原产物来分析;
②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实验开始先通氢,通氢以后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却再停氢”,据此结合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进行分析解答; ④一氧化碳有毒.
【解答】解:①上述物质均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金属铜,故填:红;
②通入氢气,排净试管内原有空气,防止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加热时发生爆炸;故填:排净试管内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③在高温的条件下,碳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还产生二氧化碳;故填:C+2CuO
2Cu+CO2↑;
④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净化后进行收集.故填: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无法收集或处理一氧化碳.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步骤(实验开始先通气体,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却再停气体)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探究金属镁、锌的活动性强弱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