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了生产和流通的关系以及商品流通的本质规定性,没有具体研究企业以及社会的商品流通的组织方式。比如厂商该如何降低流通成本的,商人该如何经营商品流通,政府如何管理社会商品流通,等等。
第四,流通组织的效率性问题。由于时代限制,马克思不可能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流通问题,也不可能分析诸如电子商务下的流通问题和供应链联盟组织等问题。其实,信息化条件下的流通创新,实质上要求用信息技术改造商品流通过程,创新流通组织,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节奏。
第五,国际化与流通创新:流通范围的世界性。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流通国际化。马克思流通理论缺少对流通国际化问题的深入研究,而在国际化条件下流通企业的国际资本构成、零售业态变革、流通产业的结构调整等问题又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国际化背景下流通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版.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李庆文.马克思流通理论与西方流通理论的比较研究.宏观经济[J],2010,07 [4] 夏春玉.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及其评价.当代经济科学[J],1997,03 [5] 王羽蓓. 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及其评价.商场现代化[J],2010,09 [6] 崔向阳. 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新认识.商场研究[J],2005,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