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考点解读 1、高考考点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2 2013版最新教材修改变动
3 考生记忆手册(可单独打印)
7.1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框题)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前 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
①对劳动者个人: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对社会: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适用范围:个体经济。 4、按生产要素分配 适用范围:私营、外资经济。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框题)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的公平
(1)表现(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 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重要举措之一(初次分配)
①内容: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②具体做法: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
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3)重要举措之二(再分配)
①内容: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②具体做法: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
③意义: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
(1)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意义: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二者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