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与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特征和影响比较分析
及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摘要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也开始向全球蔓延.1997年爆发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机有如巨风海啸,迅速波及全球。不管是同属发达国家的欧洲联盟国家,还是经济尚未开放的非洲,以及是坐享石油美元的中东,或者说是新兴崛起的一系列国家,都在感受着这场金融巨风带来的狂扫与震撼。从1997年泰铢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我国面临外部需求萎缩带来的经济下滑的风险。本课题通过比较1997年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特征和影响,旨在透过近十几年来两次金融危机的表象,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通过分析比较这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总结出其内在的相同点,再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形式,找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化的建议。以及通过比较两次经济危机的特征和影响,总结出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中国企业的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的防措施,有利于提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
In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 a series of questions is
coming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financial crisis are spreading across the world .South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hich broke out in Thailand, quickly spread throughout the entire southeast of the world, made the stock market tumbling in many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 , repeatedly trading financial system and even the entire social economy suffered serious wounds.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detonated by Wall Street like giant wind tsunami, quickly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Whether the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or African ,in which economy have not been open, or the countries of Middle East, or rather, a series of new countries all felt this financial giant wind brings the crazy esau and shock.from world financial crisis caused by the Thai baht in1997 to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riggered in Amercia in2008, China faces the risk of economic downturn atrophy due to the external demand withered . This topic compared the causes ,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1997 and 2008,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appeara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past dozens of years, grasp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law. Analysize and
1
comparied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author sums up their inner similarities, then analyzes the current form of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developing of our economic. propose corresponding rationalization suggestion. And through comparing the two economic crisis,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rationalization of preparing early.
正文
一、 两次金融危机演变过程比较分析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分析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其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放弃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此次金融危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受到影响:货币
2
大幅度贬值,中小企业工厂难以适应纷纷倒闭,众多中小银行宣告破产,物价大幅上涨。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香港恒生指数随之大跌;接着,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破纪录。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
3
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直到1999年,东南亚各国才开始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
(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分析
此次金融危机以 2007 年7 月贝尔斯登两支次级债, 基金停盘并引发大量类似基金评级大幅下调为标志,美国次贷
4
危机爆发,其破坏力从严重程度来看接近于1973 年的“石油危机”。其从影响程度和扩散范围来看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汇丰控股为在美国刺激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帐准备.2007年3月13日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受其影响,美国股市大跌,这一阶段属于危机发生初期,没有给世界其他股市市场带来太大影响.
第二阶段:2007年7月19日,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对冲基金的资产价值因次代危机接近全部蒸发濒临瓦解;2007年8月1日,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卷入美国次代危机.受此消息影响,美国股市及世界主要股市银行开始感受到危机的濒临,全球大部分股市下跌.这一阶段属于危机深化期,全球开始受到波及.
第三阶段:2008年初美国花旗集团宣布因美国次代危机影响其在2007年第四季度巨亏98,3亿美元,以及美林证券公司宣布,在2007年第三季度遭遇了公司93年历史上最大的季度亏损,达到22,4亿美元,由美国次代危机引发的全球股灾彻底
5
爆发.尤其是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告破产,使金融危机扩散到信心危机.这一阶段属于危机扩散期,引发全球股灾.
(三)两次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比较
从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形成及影响来看,有着相似之处.
1.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有标志性事件。
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放弃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2.两次金融危机都有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初期没有引起大的动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危机逐渐影响到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有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
3.两次金融危机最后都演变成信心危机。
随着经济危机的逐渐扩散,不管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美国次代危机,都是伴随着人们信心的丧失而逐渐恶化。
6
二、两次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分析 (一)两次金融危机发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都是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中不断推进的
(2)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因为流动过剩且资本流动水平很高,虚拟经济发展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度。
亚洲金融危机前期,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的泡沫膨胀。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和国际资本流入相结合,导致许多东亚国家金融市场流动性高,信贷扩张迅速。如表5和表6所示,在许多东亚经济里,信贷扩张迅速在20世纪90年
代初就已经导致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投资过度,投机盛行。
表5 证券市场价格指数
19 199 19 199 199 199 19 197
经济 90 1 92 3 4 5 96 97 泰 61 7 89 168 136 128 83 37国 2 11 3 2 0 0 1 2 印 41 2 27 5 4 5 63 40度尼7 47 4 88 69 13 7 1 西亚 69 6 67 8 102 8 65 37 韩6 10 8 66 7 82 1 6 国 50 5 64 127 9 9 12 59 马5 56 3 5 71 95 37 4 来西 65 115 12 319 278 259 31 18亚 1 1 56 6 5 4 70 69 菲 11 149 15 242 223 226 22 15律宾 54 0 24 5 9 6 16 29 新 30 429 55 1188 81910007 134 107加坡 24 7 12 8 1 3 51 22 香 43 460 33 607 711 515 69 81港 50 0 中8
77 0 1 8 33 87 国台湾
资料来源:Crosetti,Psenti,and Roubini,1998,P.45。 表6 证券市场价格指数:不动产部门
199 19 19 199 199 19 19 19经济 0 91 92 3 4 95 96 97 泰 7 16 367 2 19 国 4 印 82 8 214 32 2 99 7 11 369 1 11 14 40 66 840 2 3 64 度尼 19 西亚 13 11 121 6 2 19 29 59 9 4 35 马 33 来西2 541 40 139 8 117 39 2 9
亚 230 34 0 87 9 94
菲 312 28 25 1 548 61 641 律宾 60 新1 加坡 香港 中国台湾
0 37 862 4 8 55 45 553 4 109 10 1670 82 59 55 71 2 57 资料来源:Crosetti,Psenti,and Roubini,1998,P.45。 泰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泰国金融机构主要使用借自国外金融机构的贷款来迅速扩大对证券和房地产部门的贷款,极大地推动了证券和房地产价格的上升,直到1995年达到最高度。马来西亚1995年以前银行问题稍微好一些。然而,在1996年银行贷款
10
总量增长了27.6%,有相当一部分贷款从流向制造业部门转变为流向证券市场,前者的增长率从1995年的30.7%跌落到1996年的14%,后者的增长率则从1995年的4%上升到1996年的20.1%(Crosetti,Psenti,and Roubini,1998,P.30)。1996年贷款的增加,迅速驱动资产价格上升。当证券和房地产价格下跌的时候,许多与证券和房地产有关的银行贷款就成了呆坏账,以致银行体系十分脆弱。
美国次贷危机也是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住房泡沫危机源于美联储从2001 年开始执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1 年到2004 年,美联储开始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以应对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美国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 年1 月至2003 年6 月,布什在格林斯潘支持下推行令富人受益的减税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美联储连续13 次下调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宽松的货币政策引
11
发宽松的信贷条件,房贷利率明显下降,30 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 年底的8.1%下降到2003 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 年的3.8%。房贷利率的降低被认为是带动21 世纪以来的美国房产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化的重要因素。同时,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国内的需求,引发全球贸易不平衡的加剧,当新兴经济体积累了大量的美元之后又形成国际金融资本流入美国为主的市场,进一步推动了房价等资产的价格,加剧了资产的泡沫化。而从2004 年6 月到2006 年8 月,美联储改变其低利率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到5.25%。连续升息提高了购房借贷的成本,这强烈地抑制了市场需求,引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3)管理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和政策的失误。 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银行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缺失。与外国非制造短期资本进入对应,东盟国家对本国金融也也采取放手发展的方
12
式,允许金融机构数目急剧扩张,取消企业的贷款限额,银行体系监管不严,大量的银行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项目上,加之部分国家政治上的腐败,大量银行贷款被浪费而且很多问题又不能及时解决,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各国的金融监管又十分脆弱。据统计,在1987 年~1997 年的10 年中,银行的贷款在逐年增加,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却在逐年减少。第二,汇率制度僵化,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发展上世纪8 0 年代东盟四国经济起飞以后,其汇率制度一直采取的是与美元或者是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1 9 9 5 年以后,美元的汇率上升,由于东盟的汇率制度没有随之调整,造成本币实际高估,出口增速降低,进口增加,贸易盈余减少。由于这些国家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采用灵活的汇率政策, 而采取行政手段将本国汇率维持在扭曲的水平上,必将对其经济活动产生不正确的信号, 导致巨大的“机会成本”, 并带来更大的经济金融不稳定性, 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也就在所难免。第三,过快的放松管制和资本自由化。过快的资本自由
13
化在金融体系改革、治理结构等各种配套措施尚不完善时,东盟四国在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着特定的风险。虽然资本自由化使本国机构可以到国际资本市场借款,增加了资金的来源,但如果缺乏有效监管,资本自由化可能会导致过度的对外借款和由此而造成的短期外债过度增加。这时若出现市场动荡,就可能出现大量资本外逃,使国内产生支付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次代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在于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 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美国监管机构对市场评级机构监管不严,导致了评级机构在对次代相关产品评级是的主观性,在错误信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贷决策必然是错误的决策。次级债券信息不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 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不透明时往往就会隐藏危险,而监管机构的失职纵容了这类对市场有害的行为, 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两次金融危机的不同点
14
(1)两次危机的成因本质不同。东南亚金融危机属于在发展中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货币危机,操纵者索罗斯利用了货币本身回归需要其价值的经济原理,导致东南亚地区金融和经济动荡;而次贷危机是在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债务危机,美国希望靠全球其他国家向美国输入资本来平衡美国的资金流量表,最终目的是靠海外资本的力量来为美国买单,从而导致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不安。
(2)就造成金融危机市场的严重后果来看,次贷危机较东南亚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格林斯潘宣称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是自1929 年美国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它已引起全球金融风暴,而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在亚洲造成局部的金融危机,而没有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机。
(3)东南亚金融危机根源于过度性生产,而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过度性消费。
(4)两次危机的直接触发原因不同。亚洲金融危机是国际游资刺破了风险积聚的泡沫,而国际金融危机是美
15
国自身戏弄体系链条绷紧无法支撑经济增长泡沫而自解,引发房价下跌,按揭违约风险大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次代危机的爆发。
三、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比较分析 (一)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共同点: 1.金融危机使受害国资产大为缩水。
1997年3月2日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铢贬值 60%,股票市场狂泻70%。由泰国引起的金融动荡一直蔓延到亚洲的北部乃至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日本、香港、韩国均受重创,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而08年的金融危机则使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上的各利益主体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首先,次级贷款者由于负担不了日益提高的还款额而不得不被银行收回住房,无家可归。其次,次级贷款公司由于收不回贷款而不得不宣告破产。而购买了大量经过包装的次级贷款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也因为抵押债券
16
市场的缩水,出资人要求赎回和贷款人要求提前还款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2.金融危机使受害国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银行倒闭,金融业崩溃,导致经济瘫痪。经济衰退,激化了国内的矛盾。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秩序混乱。08年金融危机则致使通货膨胀,物价走高,由于美元的继续贬值,直接导致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大幅走高。 3.金融危机使国家政权不再稳定。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导致人们对政府信任度下降。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于是,泰国的政府被推翻了,印度尼西亚的政府被推翻了,日本桥本龙太郎下台了,俄罗斯一年之内换了六届总理。政治不稳定,破坏了亚洲经济增长的良好环境。此前,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就在于政治经济环境稳定,后来由于金融危机破坏了这种稳定,引发社会波动,差点危及到各国的国家安全。 4.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害国经济明显衰退。
17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除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俄罗斯等国家已陷入严重的衰退外,其它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多低于前一两年。1998年下半年拉美国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明显,尤以巴西和哥伦比亚为最严重。巴西货币受到严重冲击,财政赤字达GDP的70%,加上债务负担沉重,1998年经济增长率从1997年的3.5%降到1%。拉美地区增长率将比去年降1.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前些年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美欧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就我国而言,金融危机期间根本无法保持10%以上的GDP增幅,大量中小企业由于无短期资金拆借,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量生产加工企业倒闭,比如:东莞、昆山、江浙一带的大量企业倒闭,光东莞一处已经倒闭超过2000多家中性出口类企业,
四、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全球金融风暴引发的严峻经济形势对中国企业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以怎样的
18
精神状态,做出怎样的决策和行动,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中国的企业要想抵制住危机,就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努力变挑战为机遇。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危机现状
1.产品滞销。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朝着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发展,保持健康、快速的运行势头,但08年爆发了国际性金融危机以及国民经济下行,受其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开始出现明显困难,主要表现为:部分产品订单减少、产量回落、库存增加、出口下滑,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2.资金趋紧。一是一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银行控制信贷投放规模,缺少抵押物的小企业贷款首当其冲被压缩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性加大。一部分企业开始倒闭,产生银行债务。中小企业大多互相担保,中小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这些企业往往扩张势头猛,需要技改投入,需要中长期贷款,但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
19
团、大企业。几乎所有银行都对中小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没有抵押物一律“亮红灯”,惟恐受到金融危机的牵连。融资困难已经影响到我市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 3.用工成本增加。受各种因素影响,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增长 15%以上。某地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总数上千人,若实现“五金”全覆盖,需增加费用 100 多万元,加上提高工资水平尚需资金投入,累积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占该企业全年利润20%多。
(二)应对危机中国企业该怎样做
1.重新审视经营战略,找出比较优势
应对金融危机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公司组织制度、财务制度和层级结构,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安排是否合理?产品结构和技术方向是否妥当?在生产的众多产品中哪些是能赚钱的,哪些是不赚钱的?要不要调整?是兼顾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还是只有国外市
20
场?市场风险如何评估?生产能力投资与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软实力投资比例是否妥当?公司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还是专业化战略? 再有,就是要重新审视资产负债结构。过度负债,蕴含巨大风险。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那些顿时倒下的庞然大物,大多与失衡的财务结构有关。企业把“三促进”即促进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调整的重要方针。各地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扶优扶强,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扶持有利于节能、环保、民生、就业的产业以及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 2.构建软硬实力相匹配的企业结构
“规模”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规模”的结构必须要均衡。一些企业由于过度扩张,导致资本实力与企业规模失衡,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经营环境一旦变化、周转不灵,资金链就会断裂,即使资产质量还很好的企业也会被逼到破产的边缘。 此外,与规模匹配的软实力,要防止软实力与生产规模失衡同样很重要。随着金融危机向中国传
21
导,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没有营销体系、没有研发能力、的代工企业;下一步,是有庞大生产能力但没有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这些企业不是输在生 产能力上,而是缺乏软实力。现在,很多中国企业的生产规模已达到世界级水平,但普遍的问题是软实力跟不上,导致“大而不强” 。摆脱困境根本的出路,是要以进取的心态,实现产品或技术上的突破,建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软实力,形成软硬实力相匹配的企业结构。我们还要会“借梯上楼”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仅靠低价竞争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的附价值。 3.推进并购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经济回落,企业各个业务板块的矛盾充分暴露。此时,进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卖掉那些不赚钱、且不具前景的业务板块,把企业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不仅是渡过困难时期的必要选择,而且是提高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面对世界金融“海啸”的大风大浪,弱小的企业难以抵御风浪的冲击。只有组成联合舰队,才能增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迎风击浪、逆势而上。
22
所以,在这场危机中,中小企业要 “团结”起来,以重组资产为纽带,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模式,形成资产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集约化经营,获得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中国已经有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如果把渡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转化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机会,使制约产业竞争力的某些结结构性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中国产业和企业就将成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一个赢家。 4.“精益管理”要有效益
在市场情况大好的时候,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表现为赚钱的“多与少” ,但面对如此巨大金融动荡,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导致企业的“生与死” 。 中国很多企业的优势在于“低成本” 。目前,生产要素低价低税的政策正在改变,要素价格上升已是大势所趋;规模扩张的市场条件已经消失。因此,构成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已经动摇,企业必须寻求新的竞争优势,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是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研发能力、质量管理、供应
23
链管理、品牌战略、营销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潜力。
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危机也做出了一些反应, 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 经济刺激计划能遏制经济下滑的势头,扩展内需,构建以内需为主到的新经济模式。一是投资方面,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积极调动社会投资。投资的方向主要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二是消费方面,重点放在增强消费能力、发展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等方面,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较大幅度增加各项涉农补贴。三是银行方面,从2008年下半年起,央行在4个月内五次下调存款贷款基准利率。2009年,中国政府将广义货币增长幅度的目标定为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四是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促进就业,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24
相信国企业在把握了两次经济危机的规律,总结出对策以后,会抵制住危机,变危机为机遇,走的更好。
参考书目:
[1]赵永新,中国企业如何“过冬”,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 年1 月5 日第 004 版
[2]马奇昌,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中国企业报,2009 年3 月9日第 011 版
[3]封文丽,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国际金融危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12月
[4]彭兴韵 吴洁,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与扩散,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
[5]常霞,美国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起因的比较,市场研究,2009年第5期
[6]刘鑫,浅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理论界,2008第6期
[7]李伟军,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河北金融,2008第五期
25
[8]刘晓曼,透视次贷危机中的金融风险.金融经济,2008第10期
[9]欧娜 黄怡芳,美国次代危机的成因及影响,《商场现代化》2008 年10 月(上旬刊)总第553 期 [10]Federal Reserve System: Monetary Policy Report to the Cpngress,July,2007,pp,3,7,24
[11]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当代亚太2008年第五期
[12]强兴华.为什么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时报,2009.1.7 第002版要闻评论
[13]张卫星.中国如何避免金融危机,中国经营报,2004.11.8
[14]陈泥.厦门日报,2008年12月7日第003版 [15]肖才林.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上旬刊)总第556期
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