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14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8:32: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借此实验简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观察弹簧测力计: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观察.教师利用演示用的大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①弹簧测力计的构造,②弹簧测力计的量程,③弹簧测力计上的单位,④零刻度,⑤一大格和一小格各表示多少.

介绍如何使用弹簧秤,教师利用演示用的大弹簧测力计边演示边讲解. 介绍其它的测力计,知道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 (三)、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明确实验目的是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让同学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把观察到的量程、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牛顿记录下来. (1)用手拉弹簧称的钩,大家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2)每人一个钩码,用弹簧称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向下拉力 (3)使木块匀速运动,拉力多大

(4)用几条不同宽度的薄纸条,依次挂在已校零的弹簧称钩上,测量将纸条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在做第3步和第4步时,向学生介绍如何保证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匀速前进.用秤钩钩住木块,手拉弹簧秤另一端的挂环.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行.

测拉断纸条的力的大小时,让每个同学都测一次,激起同学的兴趣.测后将拉力的大小与课本表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数据比较.

“想想议议”: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在同学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强调:使用前轻轻拉动几次挂钩,避免弹簧被卡在壳上;若使用前指针不指零:①校正零点,②修正测量数据:若在未测量力前,指针指某一刻度,将测得数值减去这一刻度,所得的差是被测的力的值.

(5)阅读课外活动 三、小结:力的单位牛顿 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布置作业:基础训练部分习题。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复习提问:1、弹簧秤的测力原理是什么?

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3、提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三要素

5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1、通过上节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的伸长量来测量可知,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演示用力拉弹簧和用力压弹簧效果不同;举例足球运动员把球射偏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让学生阅读课本P6页活动3推门及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

4、演示:用手提水壶柄的中央与用力提水壶柄的后端,两次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5、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力的三要素. (二)、力的示意图

1、先介绍力的示意图的作用:把抽象的力具体、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

2、介绍什么叫力的示意图.如何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3、教师示范,画几个力的图示: (1)、首先画力的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的受力点上,也可以画在受力物的几何中心.

(2)、再画力的大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3)、最后画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

教师在示范中,一定要规范画图.

4、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画图6-16几个力的图示.在此过程中,要人人动手画,可让1~2名学生在黑板上画,让全体同学给他们评判.

教师将同学中出现的错误一一纠正. (三)、.课堂练习

1、一个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为50N,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2、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向右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力,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3、沿斜面用50 N的力拉重为100 N的小车,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所受的拉力示意图 (四)、布置作业:自我评价与作业及基础训练部分。 课后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6.3重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节地位:本节是在学习力的基本知识之后,学习重力的.是从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方面认识重力.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力的基本知识的理解.重力是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的力.

2.学生情况分析;物体下落的现象学生见得很多,但没有从理论上认识是地球对它们吸引的结果.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学生对竖直这一方向不理解,常认为竖直就是垂直.

3.本节课分四个问题进行教学: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

6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⒉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铅垂线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⒊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

4.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 过程和方法:

5.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关注自然界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领略自然现象中的道理和奥妙,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明确G与m的关系,以及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⒈演示:①让手中的粉笔自由下落;②把杯中的水倒出来,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⒉通过观察,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由此引入本节课题。 三、新课教学 什么是重力

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粉笔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粉笔。谁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谁。

⒊重力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 四、重力的方向

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⒉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⒊注意:竖直与垂直的含义不同。为了区分清楚,让同学注意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一是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的重垂线;一是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垂线。在地球表面的每个地方,竖直是个特定的方向,跟当地的水平面相垂直,近似指向地心。

⒋活动1铅垂线的应用: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㈠、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可以用弹簧秤测量。把待测物体挂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关系

7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⒈活动2分组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⒉分析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⒊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物体的质量不同,但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由此说明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㈢、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㈣、G=mg

⒈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 =9.8牛/千克。

⒉注意: 1kg?10N(五)、注意说明:重力、重量、物重等说法。 六、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阅读交流:比萨斜塔为什么不会倾倒?如何增加物体的稳定性? 七、重力与质量的区别

从G=mg知道,重力跟质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是实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质量 重力 定义 方向 大小 单位 测量工具 物体所含有物质的多少 无 不随物体位置形状而变化,是物体的属性 Kg 天平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竖直向下 随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 N 弹簧秤 八、小结 ⒈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⒉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⒊重力的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N/kg。 ⒋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⒌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增大底部的支承面积,降低重心的位置,可以增加物体的稳定性。

九、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及自我评价与作业 课后记:

8

搜索更多关于: 201314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的文档
201314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dmpe523yl68ub00wpkn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