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立意 引导教学评价
——高中历史复习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道路》教育叙事
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 邬丽丽 王百艳 谷玉荣
此文获得北京市第二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二等奖
内容摘要:教学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评
价改革的重要任务。如何通过“问题”使评价与高中历史复习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发展性评价理念能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就成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历史复习课的重要内容。
主 题 词:问题 教学评价 正 文: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以学生为本”是教学新理念的灵魂。受高中历史课传统复习方式的影响,总担心讲得少、讲得粗,怕学生不明白,导致课上不完,下来以后学生累,老师更累。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而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那么,究竟如何建构出有利于培养我校学生尤其是文科生的历史学科自主复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呢?一切教学理念最终都要归于课堂实践,在教学中坚持文科综合的问题立意,强化对能力的考查。“问题立意”就是在一种目的立意下对历史知识的重新整合,提出新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形成新的认识。基于这一认识,针对我校高一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较弱的特点,出于有计划培养文科生的目的,于是便有了这节旨在探索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单元复习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原行为阶段
为了使这节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呈现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前我们三位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努力驾驭课标整体,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并注意整合学生中的学习资源。为此,我们在课前还有意进行了一次学情调查:
课前学情调查
回答情况 问题设置 了解 基本了解 不了解 31% 15%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分哪几个阶段? 66% 2.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1% 30% 39% 通过调查表明,学生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点认识还不够。因此,结合我校高一学生基础能力较强但综合分析能力较弱的特点,在依据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如下教学设计:
知识链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历程 探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建设历程比较 学科关联——建设历程的启示(政治学科) 学习效果评价——习题检测
二、行为改进阶段
针对初期教学设计,其中一位老师进行了一次试讲,邀请了同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听课。课后对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听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抱怨声:“复习课内容真多啊!”、“上课光听老师讲还行,课后要让我自己复习就什么也不会了!”、“这样的复习课真累,以后我可不想学文科了。” ??听到学生这样的“真情实感”着实让参与教学设计的三位教师一震。于是我们及时与教研组其他成员进行了共同探讨,获得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对前期教学流程及部分细节进行了调整。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运用了多种史料创设题目情境,将历史复习课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 通过设疑、激疑、求疑、释疑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点并逐渐构建复习体系,在注意知识系统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科社会教育功能的渗透。
三位参与教学设计的另一位教师按照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又进行了一次试讲,结果在课后的随机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依然不会自主进行复习。第二次教学设计的失败真的让我们没有信心继续探究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复习课评价体系了,但两天之后的区进修学校历史教研组组织的听评课活动,使我们获得了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高中历史课复习思路与新课改的关系。于是,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再次修改: 名词解释——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知识链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历程 探究学习——启示 小结——习题
评价量规——高中历史课堂学生复习有效性评价量规
此次修改着重对学习效果评价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原来以习题为形式的评价方式,重新设计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高中历史复习课,并渗透史学研究方法与成果,使师生共同科学地、逐进地、合理地推进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如下:
高中历史复习课学生复习有效性评价量规表
评价 总项目 评价 子项目 Ⅰ Ⅱ 评价等级 Ⅲ 评价结果 自评 师评 复习活动参教师问题与有效性 参与状态 问题引导,构建复习体系 不主动参与 基本能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各种情景下的问题 需要教师问题的不需要教师的 指导下去运用所问题引导 学知识构建复习框架 在教师问题的指法表述、论证 教师适当引导就自主设计问题,课后可以独立地构建复习体系 复习指导 有效性 问题引导,教师问题对我论证和探复习成果 有效性 究问题 的引导作用不大 自主设计问题 ,并有创新性,会 问题 无需教师引导,能够自主提炼信息 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 导下,能够运用方恰当地运用相关方法论证和探究问题引导,没有教师的引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 题提供的信息及考查意图 导,不能获取习能够获取习题有考查意图 效信息,基本理解析与整合 总体性评价: 备注:
1、本量规适用于高中历史复习课学生复习有效性的全程综合评价。 2、未达到评价等级Ⅱ(包括Ⅱ)以上为复习无效性。
3、总体性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分项评价结果,对学生复习有效性进行概括性评价。
三、 教学片断
根据课程的进行,老师提出问题:“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如此曲折,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又是如何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后,蓦然间发现了学生一脸的茫然,于是我赶紧给予了小提示:“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曾提醒过同学们新中国之后的历史我们往往通过几个时期去把握的?” 生1:过渡时期、曲折时期、新时期三个时期
生2:老师,他刚才回答的不太准确,其实在1956-1976年二十年间中国虽然遭受了很大的挫折,但其中还是有所发展的,所以应概括出过渡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和新发展时期。
第二名学生的补充回答着实让老师震惊不小,激动之情难以言表:“非常感谢你让我们大家更认清了这一点,同学们接受他的解释吗?”当听到老师如此的评价后,很多学生对这位学生表现出敬佩的神情。紧接着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新中国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这节课采用刚才第二名同学补充的那三个时期去把握,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放的学案,将这三个时期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考点进行概括并进一步回顾不同
时期变化的原因。” 学生结合学案充分思考后,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引导下,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明晰了知识结构,基本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但是回答不同时期变化的原因时,学生显得并不是积极主动,引导后老师还是通过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了原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后,又提出另一个问题:“对照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同学们是否可以总结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特征?”学生在老师的设问下,踊跃发言。
生3:1949年后新中国成立,中国独立了,不同于两半社会下那样不容易了。听到他的回答后,多数学生因为他朴实的语言笑出了声音。
生4:国家发展,独立是前提,中国这一时期虽然经历了曲折,但依然是在向前发展的,结合古今中外,新中国后逐渐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片掌声足以证明这名同学回答的精彩。
在以上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老师进而提出:“纵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是否可以从历史中获得一些启示呢?”学生纷纷回答:实事求是、科教兴国??最后,通过小结:“通过回顾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知道中国成为工业化强国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依然是任重道远。”让学生带着思索走出课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尽力让多数学生参与,力求在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方式积极多样,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其张驰有度;在“问题”中关注差异,引导及时敏锐,情感启发激励,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我们的思考
在这堂复习课中,不断体现出问题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为什么会有这么热烈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呢?我们认为主要是通过恰当的“问题立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在个案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提炼观点,在情景感悟中理解观点,将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学生发展的舞台,具体阐述如下: 复习活动参与有效性评价:
就课堂而言,要看学生是否在老师设疑、激疑、求疑、释疑的引导下参与了课堂复习的各个环节;就课后复习而言,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老师设问的技巧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复习。 复习指导有效性评价: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高中复习课中更应是这样。在本节课堂复习中,教师通过设疑、激疑、求疑、释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构建复习体系。
复习成果有效性评价:
成果有效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和积极导向等。因此,通过设疑、激疑、求疑、释疑引导学生用掌握的方法论对某些问题和材料进行解读、获取和论证。最后又通过习题验证教师指导有效性。
另外,通过这节复习课,我们认为在问题准备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状况。对学生因对历史知识掌握较差而造成的不愿回答和问题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愿回答的情况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对设问方式和问题的侧重点进行稍微的调整,可能会使一节复习课更完美。
“问题立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激疑、求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进行知识建构,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那么,适合各类高中校学生的历史课复习评价体系该如何建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P.2,4;
(2)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P.44,53;
(3)张晓英:《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真实记录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一年之心路历程》,《中国历史课程网》,2007年4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