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地平线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分析简单的透视现象,在室外风景画中用线条表现空间的纵深感
2、 使学生了解与透视有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并学会分析
三、教学难点
观察的能力是画好透视的关键
四 教学程序
课目 教学程序 欣赏导入激发情趣 第3课 6年级下册 教学活动 活动一 执教 媒体运用 生看课件,生答师小结 先请同学们看一幅图片,体会一下,看完之后谈一下感受,这幅图片给人以纵深的空间感,非常的深和远,近处的铁轨逐渐变窄了,最后消失了,电线杆由高变矮最后也消失了,它们都消失在天地之间这条神秘的线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奇妙的现象,一起走进遥远的地平线(板书) 自主学习 1. 什么是地平线? 2. 什么是消失线和消失点 3. 你有什么疑惑? 4.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分享各自手机的作品,谈感受 课件出示代表性的图片 精讲点拨 我们在以前看书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描述,比如:“太阳从地平上冉冉升起”“汽车渐渐的消失在地平线上”等地平线到底在哪里?总是给 我们以无限的遐想,大家都学过地理了,地球是什么形状?是球形,我们能不能看到地球的全貌,不能,假如一个人极目远忘时,就会看到在天地之间有一条线,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天边,在绘画中这条天地之间的分割线就是地平线(板书)当我们远望地平线时,路面会怎么样,近宽远窄,为什么?大家拿一本书,放在眼前,是不是很大,再放远点,是不是小了。再远点又会怎么样?越来越小,当我们看书时,眼睛和书本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越大,物体越大,夹角越小,物体越小,这就是视角。我们看远方时自然形成了近大远小,路面消失在哪里?地平线。想这条消失在地平线上的点就称为消失点。 课件出示图片一个人站在地球上看远方 学生学着演示视角 检测反馈 透视现象欣赏 学生上黑板指出消失点和地平线(遮挡和未被遮挡的地平线) 1. 近大远小 2. 、近高远低 透视现象 3. 近宽远窄 4. 近疏远密 课件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图片 说出你见过的透视现象 师演示作画步骤 1. 构图 2. 定准地平线和消失点 3. 深入刻画 4. 调整 微视频演示步骤 作业展示讲评,总结本课
学情分析
透视是一种自然现象,有时学习美术的必学的基本功,但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还是孩子,性格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感性较强,但对于理性较强透视来说,需要较强的观察力,理解能力,对于好动的他们来说,难度较大,这时应多启发,引导,另外针对上课过程总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一下分析:
1. 部分学生不重视,工具带不全,上课后东借西借,导致课堂纪律乱 2. 分组教学,示范透视的画法,针对学习较慢的学生个别辅导
3. 由于透视要有很强的观察力,强调同学们要沉着、不要着急,反复观看视频 每个同学都想尝试,特别是那些学习差的,他们也想有一种成就感,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
效果分析
能够辨别出景物的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粗远细这些透视现象,在临摹过程中表现大胆,基本能找准地平线、视点,并且本节课达标率百分之八十,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观察力,在临摹过程中不要机械的模仿透视现象,而是理解,观察,二者结合了,才能在写生中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与第二课<俯仰之间>有着知识上的连贯性,在前面课目解决了视角俯仰问题的基础上,本课加深了客观的观察方法,理性处理画面空间的绘画方法,教材中多次出现名词解析,因为知识点较多,本科学习难度加大,在培养学生美感的同时,既要尊重
学生的客观情感与绘画水平,又要运用简单透视知识理性分析视觉现象,帮助学生能够真实低描绘出看到的景象. 评测练习
作业:临摹一幅表现透视的风景画 要求: 1. 构图适中
2. 准确画出地平线,消失点及路面和两旁景物的大小\\高矮\\粗细疏密等变化
课后反思
本节课总体表现同学们画的比较大胆,放得开,但存在很多不足,消失点没有消失,两旁的树木没有疏密粗细变化,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分不清,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对比,,课下应多练习,在生活当中观察透视的变化,久而久之就慢慢掌握了.但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也是值得反思的。
1. 大部分同学觉得看不清步骤,演示太快,积极性受挫,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示范时,
演示工具材料要和学生一致,步骤和学生同步,使用投影仪,后面的学生也能看得清。 2. 演示过程中和讲述要安排得体,配合紧密,边讲边演示可使学生或的直观形象的感知和
语言的信息,便于理解领会。
课标分析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的学习领域.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来实现的.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使教学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 认识与历届美术的积本造型要素
第二, 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与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美术感知能力和造
型表现能力
第三, 体验造型的=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