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文莹笔记中的文学思想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2:38: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枝章句,虽龌龊者亦能道。信乎,文之难也!

文莹评价徐东野的诗为“浮脆轻艳,皆铅华妩媚,侑一时尊俎尔”,“皆胼枝章句,虽龌龊者亦能道。信乎,文之难也!”可见他对浮艳雕琢、徒事藻绘的文风非常不满。宋初,为反对这种卑弱浮艳的文风,柳开、石介、王禹偁等人发起了古文运动,承传唐代韩愈、柳宗元宗经明道、重散反骈的旨趣,首倡文风复古,开启一代文风。受此影响,文莹亦十分追慕古风,他虽为方外缁流,却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企图用古文来纠正文坛之弊,这在笔记中多有表述:《湘山野录》卷中:“石守道介,康定中主盟上庠,酷愤时文之弊,力振古道。”卷下:“张晦之景,以古学尚气义。”《玉壶清话》卷三:“王昭素,酸枣县人,学古纯直,行高于世。”可以看出,文莹对提倡古文,力振古道的文人是十分歆慕的,好友苏子美亦称他的作品“有古作者气态”。

与“西昆体”雕饰文风相对应,文莹较为推崇简洁明了的文风。并在笔记写作过程中,实践了这一主张。文莹的语言文字功底很深,评论往往一语中的。在他的笔记中,说明文字简洁明白,议论文字雅洁简朴。对于诗文创作,也是以简为美。《湘山野录》卷中“余顷与凌叔华郎中景阳登襄阳东津寺阁”一条评价东津寺阁诗:“其语数句,又简而有法”,又如“钱思公镇洛”一条评价师鲁之文:“止用三百八十余字而成,语简事备,复典重有法”。“语简事备,复典重有法。”体现了文莹对文风的要求,他反对刻意雕琢、繁冗的诗歌,主张诗歌创作简洁明练,在“学僧笺注法音集”条中也有如上记载:“真宗尝以御制《释典文字法音集》三十卷,天禧中诏学僧廿一人于传法院笺注,杨大年充提举注释院事。制中有‘六种震动’之语,一僧探而笺之,暗碎繁驳将三百字,大年都抹去,自下二句止八字,曰:‘地体本静,动必有变。’其简当若此。”为追求简洁,文莹在笔记著述中多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褒贬,例如《湘山野录》卷上“陈郎中亚有滑稽雄声”条:

陈郎中亚有滑稽雄声,知润州,治迹无状,浙宪马卿等欲按之,至则陈已先觉。廉按讫,宪车将起,因觞于甘露寺阁,至卒爵,宪目曰:“将注子来郎中处满着。”陈惊起遽拜,宪讶曰:“何谓,何谓!”陈曰:“不敢望满,但得成资保全而去,举族大幸也。”马笑曰:“岂有此事!”既而竟不敢发。

陈中亚凭借一句戏词,使上司最后“竟不敢发”,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一条中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惊”、“遽”、“竟”三字,却把陈中亚的机智与上司的惊恐描摹的淋漓尽致。《湘山野录》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崔公谊者,邓州德学生也,累举不第,后竟因舅氏贾魏公荫,补莫州任丘簿。”一个“竟”字,作者的态度便尽显无疑,可以看出文莹对这种不公平待遇是愤愤不平的。

文莹笔记中的文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清雅”、“风骨”的审美追求。

首先,他在笔记中多次提到“清雅”、“闲雅”、“风雅”、“博雅”、“和雅”等与“雅”有关的概念,俨然,“雅”成为他品评人物诗歌的关键词。如《湘山野录》卷上:评价陈中亚的药名诗“棋为腊寒呵子下,衫因春瘦缩纱裁。风月前湖近,轩窗半夏凉”之句,“皆不失风雅”;又如《湘山野录》卷中:评价安鸿渐的《秋赋》警句“陈王阁上,生几点之青苔;谢客门前,染一溪之寒水”为“有才雅”;《玉壶清话》卷一:“黄夷简闲雅有诗名”;卷三:“折御卿虽为云中北州大族,风貌厖厚,揖让和雅”等等。笔者认为,文莹“尚雅”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这与宋初偃武重文的政策密切相关,文人的地位提高,由“文”而“雅”,实属必然;第二、“雅儒”精神的确立,决定了文学“尚雅”的倾向,宋代雅士大多精神品格求雅,日常生活随俗,品格高雅,自命不凡,达到了诗人精神品格和诗歌艺术品格的圆融统一,才使宋诗得以持续发展;第三、这与文莹的生平与交游有密切的关系,他虽然为佛门中人,却“交游尽馆阁名士”,在当时,“忌俗尚雅”是当时士人的精神倾向,是宋代士大夫的独特的品格。与文莹交游密切的凌叔华,就被称之为“博雅君子”,所以,文莹崇尚风雅,也是不足为奇的。

其次,与“雅”相对应,文莹对于“清”也有独特的爱好。如《湘山野录》卷中:评价王至道之子“器格清粹”;评价时寺阁旧题字“势格清美,无一点俗字。”《湘山野录》卷下“潘阆预谋立秦邸”一条也中提到:

阆有清才,尝作《忆余杭》一阕,曰:“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几行忽惊起,别来闲想整渔竿,思入水云寒。”钱希白爱之,自写于玉堂后壁。

《忆余杭》这首词,体现了潘阆诗风自然、平淡的一面,语言通俗,很少雕琢,不同于晚唐五代的柔媚之风。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将士大夫的情怀巧妙地融入其中,给宋初沉寂的词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文莹在笔记中表现出的对于“清诗”的推崇,实质蕴含着一种对于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的追求。同样,在《玉壶清话》中,这样的记录也有很多。例如:《玉壶清话》卷一评李建中诗“清淡闲暇”,卷七评郑獬“晚年诗笔飘洒清放”,卷八评郑文宝之诗,“篇篇清绝,不能尽录”。不难理解,文莹作为僧人,对清真的意趣和清新自然的风格有独特的追求。佛经中就往往把清凉世界看作是理想境界,佛教主张清静,要求一尘不染,一念不生。笔者认为,他以清论人,是状其品格清高守志,正直廉

洁;以清论诗,则是喜爱至清无隐的清境、旷然天真的意趣、淡泊高雅,不坠浊俗的精神。其实,清美的意识,在当时的士人中十分普遍,他们作诗都追求清新明净的自然意象、清丽雅洁的自然语汇、清新淡泊的自然意境。对他们而言,“清”是一种疏远世事,高雅绝俗、纯净淡白、洒脱旷放、通达旷逸等偏向自由的,个性化的品质。

总而言之,“清”和“雅”向来是不可分割的。“雅”是一种文化追求,“清”则是一种精神形态。清雅的志趣,是自由士人更为实在的生命价值内涵。值得注意的是,文莹在笔记中也常常“清雅”并举,如《玉壶清话》卷一评价刘综“敷奏清雅,辞荣秀彻”。其实,文莹追求“清雅”的文学审美倾向,代表了宋初文坛的主流。

再次,文莹笔记中还表现出提倡“风骨”的审美倾向。早在魏晋时期,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就指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8]339-340。只有“风清骨峻”之作,才能妩媚动人。同样,文莹认为好的诗歌应该能表现作者的风神远韵。如《玉壶清话》卷五“文莹丙午岁访辰帅张不疑师正”一条评张师正武陵赠别之诗“忆昔荆州屡过从,当时心已慕冥鸿。渚宫禅伯唐齐己,淮甸诗豪宋惠崇。老格疏闲松倚涧,清谈萧洒坐生风。史官若觅高僧事,莫把名参伎术中。”及断句“碧嶂孤云冉冉归,解携情绪异常时。余生岁月能多少,此别应难约后期。”为“风义见于诗焉”。可见,由诗文作品便可反映作者的风度仪态。又如“杨侍读徽之”一条,对于杨徽之书御屏的十联诗,评价其“以天地浩露,涤其笔于冰瓯雪碗中,则方与公诗神骨相附焉”,表现了文莹对他的高度赞赏。虽然,杨徽之诗也不脱晚唐窠臼,但却于清俊之中可见峭拔的一面,后来,清代纪昀甚至说在当时诗坛的“一望黄茅白苇之中”,他的诗“如疏花独笑”(《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十二)。乾嘉时期诗人谢启昆则以论诗绝句的形式对他的诗表示推崇:“冰瓯雪梳浣清词,学士声名上赤墀。牢落晚年叨宠遇,御屏风写十联诗。”(《读全宋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二百首》),可见文莹评诗之远见卓识。

文莹在笔记中,还注重考辩搜集前人忽略的作品,考证佚诗,记录残章断句。在他的笔记中收录的诗歌,大多是文人集中未录的遗诗。这些诗作,正是借助文莹的记载而得以保存流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可见其独到的史家之识。在这类条目中,作者讨论对象或是无名诗人,或是一首无名诗,有些作

品也许只有支离破碎的几句,却有很高的价值。例如《湘山野录》卷上:考证“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梯空伫立,宿雁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是李白的作品。这是除五代《尊前集》所载外,最早记录李白此诗的著作。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是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9],至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湘山野录》卷中,还考证了“《玉树》歌沉王气终,景阳兵合曙楼空。梧楸远近千家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翻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江山似洛中”之诗是杜牧的《金陵怀古》,为古今学者所重视。另外,记录了少年神童杨亿的断句“七闽波渺邈,双阙气岧峣。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可以对杨亿的生平和诗风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这类作品的考证,持着非常严谨的态度,大多亲历亲闻,多方访求证实,如《湘山野录》卷中:

余顷与凌叔华郎中景阳登襄阳东津寺阁,凌博雅君子也,蔡君谟、吴春卿皆昔师之,素称翰墨之妙。时寺阁有旧题二十九字在壁者,字可三寸余,其体类颜而逸,势格清美,无一点俗气。其语数句,又简而有法,云:“杨孜,襄阳人,少以词学名于时,惜哉不归!今死矣,遗其亲于尺土之下,悲夫!”止吾二人者徘徊玩之,不忍去。恨不知写者为谁,又不知所题之事。后诘之于襄人,乃杨庶几学士,死数载,弃双亲之殡在香严界佛舍中已廿年。

上述材料说明,文莹是在“诘之于襄人”后,才在笔记中详细记录。又如《续湘山野录》中:“文莹亲于平甫处得花蕊夫人诗词副本,凡三十二章,因录于此。”可见,文莹是怀着实录的精神去记载的,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些被遗忘的作者的重视。由于作者以治史的态度写作笔记,因此书中所记材料的可信度颇高,许多材料还可以补正史之缺。而且,由于其著述的私人性和随意性,决定了这些内容的真实性,所以,其史学价值颇高。

文莹在严谨考证文学作品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知人论世。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写作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首先,文莹在笔记作品中,很注意对诗歌人物,背景的介绍,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诗歌,对后人考证诗文本意和诗文编年也有重要的意义。如《湘山野录》卷上:“欧阳修顷谪滁州”一条,就详细介绍了欧阳修的传世名作《临江仙》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一同年将赴阆倅,因访之,即席为一曲歌以送,曰:‘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而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孤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无尽,红树远连霞”。除此之外,对于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文莹笔记中也有多处体现,如《湘山野录》卷上:

搜索更多关于: 文莹笔记中的文学思想 的文档
文莹笔记中的文学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e5ig83ed16ehs74cpdt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