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集贤冕,天禧中直馆几三十年,江南端方之士也,节概清直。晚守姑苏,甫及引年,大写一诗于厅壁,诗云:“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西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刺史,也须抖擞老精神。”题毕,拂衣归九华,以清节高操羞百执事之颜。
在这一则材料中,文莹于开头便指出:孙冕是“江南端方之士,节概清直”,接着用他的厅壁诗充分印证了这一论述。最后指出,唯有诗人拥有清高的节操,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可见,文莹评诗是由人品而及诗文。反过来,文莹认为,一个作者的文章风格,也可以反映其性格。干宝《晋书》称王献之就尝云:“吾于文章书札识人之形貌情性”。《湘山野录》卷中“杨文公由禁林为汝守”条,文莹评价张乖崖文章“其语气劲直,如乖崖之在目”,可见他的评论,并不局限于文章本身,而是由诗品,及人品。但是,他也注意到,文品有时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湘山野录》卷中“安鸿渐有滑稽清才”一条就明确的指出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文莹认为安鸿渐有“清才”,有“才雅”,对他的秋赋警句十分的赏识;另一方面也指出:“以凉德尽掩之,然不闻有遗行。”诗歌作品的成就并不能表现一个人的人品,不能“以诗论人”。类此之,《续湘山野录》中,也有一则材料反映了这个问题:
姚嗣宗,关中诗豪,忽绳检,坦然自任。杜祁公帅长安,多裁品人物,谓尹师鲁曰:“姚生如何人?”尹曰:“嗣宗者,使白衣入翰林亦不忝,减死一等黜流海岛亦不屈。”姚闻之大喜,曰:“所谓善评我者也。”时天下久撤边警,一旦,忽元昊以河西叛,朝廷方羁笼关豪之际,嗣宗也因写二诗于驿壁,有“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麟”。又一绝:“百越干戈未息肩,九原金鼓又轰天。崆峒山叟笑不语,静听松风春昼眠”之句。韩忠献公奇之,奏补职官。既而一庸生张,亦堂堂人,猬髯黑面,顶青巾缁裘,持一诗代刺,摇袖以谒杜公,曰:”昨夜云中羽檄来,按兵谁解扫氛埃?长安有客面如铁,为报君王早筑台。”祁公亦异之,奏补乾佑一尉,而胸中无一物,未几,以赃去任。
身为“关中诗豪”的姚嗣宗,诗风雄豪,诗篇中洋溢着英雄之气,后获得了杜祁公的赏识,得以奏补乾佑一尉,但是,人品却不佳,“胸中无物”,最后“以脏去任”。所以,文莹认为,不能用诗作作为考察人品的标准,同时说明宋代以诗赋取士,存在一定的弊端。
四
我们必须注意到,作为禅门僧人的文莹,必然受到禅宗的影响。禅宗特别重视平凡恬淡的平常心,认为真正得道之人的心境,是“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10]1039,是自然而然的,纯乎天运的自在自为的心境,与这种心境相契合,文莹的诗句亦是超凡脱俗,清新自然,连一向不喜浮屠的欧阳修对文莹都评价甚高,高度赞扬其“平淡之风”可与杜甫相媲美。如《湘山野录》卷上:欧公曾蒙诗见送,有“孤闲竺乾格,平淡少陵才”,及有“林间著书就,应寄日边来”之句。在厉鄂的《宋诗纪事》中,保存了他的一首诗《宝积寺小雨》“老木垂绀发,野花翻曲尘。明霞送孤鹜,僻路少双鳞。天近易得雨,洞深无早春。山祗认来客,曾是洞中真”[11]2180。他对于山居生活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格调十分清新优美,充满了情思韵致,诗中的物象飘逸空灵,显示了淡泊悠闲的心境。禅宗提倡山水真如,水月相忘,对于自然静谧的自然景物,风月山水的美好意象,文莹可谓情有独钟。在他的笔记中,不论是《湘山野录》卷中记载慧崇的诗歌“雨绝方塘溢,迟徊不复惊。曝翎沙日暖,引步岛风清”,还是《湘山野录》卷下摘录石昌言的赠别诗歌“古意为师复,清风寻我来,幽阴竹轩下,重约月明开。”都表现了一颗纯明无染的素心,一种返于自然、至味淡泊的悟心,一种“但自无事,自然安乐,任运天真,随缘自在”[10]960的情趣。
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受到禅宗“因果报应”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的影响,文莹笔记著作中的文学思想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其中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即为其中记录了一些“诗谶”的例子。所谓“诗谶”,其中有吉兆,有凶兆,但文莹记载的绝大多数诗谶是凶兆,而这类作为凶兆的诗谶主要集中的是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谶死亡,例如《湘山野录》卷中:
潘佑事江南,既获用,恃恩乱政,谮不附己者,颇为时患。以后主好古重农,因请稍复井田之法,深抑兼并,民间旧买之产使即还之,夺田者纷纷于州县。又按《周礼》造民籍,旷土皆使树桑,民间舟车、碓磑、箱箧、环钏之物悉籍之。符命旁午,急于星火,吏胥为奸,百姓大挠,几聚而为乱。后主寤,急命罢之。佑有文而容陋,其妻右仆射严续之女,有绝态。一日晨妆,佑潜窥于鉴台,其面落鉴中,妻怖遽倒,佑怒其恶己,因弃之。佑方丱,未入学,已能文,命笔题于壁曰:“朝游苍海东,暮归何太速。秪因骑折玉龙腰,谪向人间三十六。”果当其岁诛之。
此例提到了潘佑少年的一首题壁诗,中间有一句“谪向人间三十六”,后来潘佑果然于三十六岁就去世了。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从理性的角度看,所谓的“诗谶”是牵强附会,故作神秘的,把偶合的诗句当成宿命的解释,为的是追求奇特的说诗效果。还有一种“诗谶”则是谶仕途偃蹇。例如:《湘山野录》卷下:
丁晋公释褐授饶倅,同年白稹为判官。稹一日以片幅假缗于公,云:“为一故人至,欲具飱,举箧无一物堪质,奉假青蚨五环,不宣。稹白谓之同年。”晋公笑曰:“是绐我也。榜下新婚,京国富室,岂无半千质具邪?惧余见挽,固矫之尔。”于简尾立书一阕,戏答曰:“欺天行当吾何有,立地机关子太乖。五百青蚨两家阙,白洪崖打赤洪崖。”时已兆朱崖之谶。
丁谓曾经在朝中,可谓显赫一时,后因为逞才扬己,卷入政治斗争中,被贬朱崖,终成身累。文莹在此把戏言当成谶语,实属无稽之谈。追根究底,这些谶语都只是无意识的巧合,反映的是古代文人深层的心态,是他们对于生命与偃蹇的关切。只是经过说诗者的撮合,才引起了认为对此的关注和重视。文莹在笔记中流露出的这些思想虽然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的,但是通过它们却可以让我们窥视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民俗风情。
总体而言,文莹笔记的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涉及到了宋初政治经济、军国大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思潮,进而让我们一览宋初的时代风貌。著作中所流露的文学思想,虽不是系统的论述,但不乏自见,思维活跃、议论精辟,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具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与意义。笔者在此提出了一些管窥之见,希望可以引起广大文学研究者的重视。
[参 考 文 献]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王士祯.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5]郑毅夫.郧溪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2008. [6]刘挚.忠肃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2008. [7]洪迈.容斋随笔[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8]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9]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 [10]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11]厉鄂.宋诗纪事[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Literary Thoughts in Wen Ying’s Notebooks
Zhang Ruijun Sun Jian
(College of Arts, Teacher’s college of Taiyuan, Shanxi Taiyuan 030000, china)
(College of Arts, Shanxi University, Shanxi Taiyuan 030006, china)
Abstract : Wen Ying’s notebooks , Xiang Shan Ye Lu ,Xu Lu and Yu Hu Qing
Hua ,contain profound Literary thoughts. With an original literature connoisseurship, Wen Ying exquisitely expounds poems and articles of the early Song Dynasty , especially in the literary creation and style theory .He advocates to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ang Style to form a unique style of Song poems .He also shows his pursuit to elegance and strength of character . In addition, there are a large quantity of poems ,articles and segmentation included in his books ,which highly helps us to learn about the important scholars and literary thought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Key Words: Wen Ying; Xiang Shan Ye Lu; Yu Hu Qing Hua; literary thoughts; style theor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