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02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专升本)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5 2:14: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 累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 孔德:第一个提出“社会学”、社会学之父:科学的分类、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研究方法 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资本论》 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代是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 论》 *社会学的研究对旬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 行为方式、 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 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 施之于每个人。 *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社会才得以稳定,否则 社会失范 *创建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功能分析和历 史分析。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理解社会学 *社会行动类型: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或情绪的行 动、传统的行动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理想类型:韦伯理解社会学的概念工具:”科层制、权威等都发球理 想类型 *科层制: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科层制是法理 型权威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 一、社会学中心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欧洲转移到美国: 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3、创建符号互动腐化。 二、战后欧洲社会学的发展特点 四、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传入、成长、建设、恢复重建时期。 (用表格形式) 谭嗣同、严复、章太炎 余天休、陈达 许仕谦、张鸿钧、晏阳初、李景汉、费邦通、毛泽东 第三节社会学本土化 一、本土化: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 性,并萌芽、壮大 二、社会学本土化:是指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三、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基本做法 第一、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第三、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理论经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 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四、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的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 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 国社会学学派 第五、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社会学奋斗的专业队伍。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特征(关键词: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应用性) 整体性:从整体角度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的想象力 综合性: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各种 社会现象 的普遍联系中寻找规律 实证性: 社会学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 应用性:可以用社会学理论分观察、分析、理解社会生活社会问题。 第二节社会学功能:研究、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批评功能 一、研究功能 (是什么?为什么?将会怎样?应该怎 样?) 1、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 行的探索性研究(通过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描述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态度)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展、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 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用社会学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人改革,有 人反对) 3、预测性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社会研究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 该怎样”的问题 二、教育功能 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 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教会人们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 三、社会管理功能 1、建立规范。社会学能够为社会管理提供行为规范 2、提供模式: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组织结构、小群体结构以及对生活 方式和人的行为模式的研究可以为社会管理提供帮助。 3、反馈信息。社会学的互动理论、社会调查都有地信息沟通和反馈。 四、社会批评功能:在社会研究中发现问题,进行批评,解决社会问题。 第三节社会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界定 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 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索的 一种研究方法。 二、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筹划、实施和总结阶段。 三、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社 会实验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 1、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 研究方法。自填式和访问式问卷。 2、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 非结构访问的方式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 一种研究方法。可分

为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 *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 程度上臵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 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 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3、社会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 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 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 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现象的一种 研究方法。 四、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 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 分析方法。实地研究和非介入 性研究发球定性方法 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 析的一种 分析方法。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发球定量方法。 3、定性分析与量分析 的关系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 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 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区别:着重点:依据、手段、学科基础、研究层次、表述形式 第四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经典以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 二、结构功能理论 1、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体系 社会行动三要素: 1、目标 2、情境 3、规范 三、冲突理论 1、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2、的功能冲突率:社会冲突有助于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 第三章 社会(考试重点章)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1、社会的含义: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 同体 2、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特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3、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人只有在社会里并通过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 1)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社会只有一个名 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 的形式。以韦伯是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2)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代表人物法国涂尔干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什么?(简答题)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3、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4、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

历史过程 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理解)怎样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1、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2、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之所在 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促进社会关系 良性运行,从而推进了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第二节社会结构 一、个人与社会 1、什么是社会?(简答题)社会是个人以角色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 关系网,这种 关系网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角色人格体 系、价值规范体系、权利制度体系和行为交换体系四个相互联系的关系 体系。 2、角色(名词解释):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 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 更具体的概念。 二、社会关系 1、什么是社会关系?(名词解释)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 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社会关系的四种关系:初级社会关系、次级社会关系、结合关系、 对立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初级社会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父母子女关系、邻里关系 次级社会关系:宗教关系、政治关系 结合关系:和睦关系、协作关系、共同关系和强制关系 对立关系:反感、竞争、敌对和斗争关系 3、怎样建立 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4)、加速健全社会法制 三、社会结构(名词解释) 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结构理论是怎样的的?(简答题) 1、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社会的基础相联系而存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 不同的社会结构 2、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结 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体系。 3、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 而存在 4、生产关系的结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合 作方式;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 7、社会的基本结构式具体的、历史的存在和发展的。 第三节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自然资源、人口资源、文化资源 二、人口资源 1、人口资源:是

2002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专升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e6rr0box63bj0w6hx1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