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制定或修订了各项法律,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制定和颁布了多达600多项规章和地方法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也达到800余项。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国家环保总局早在1999年就开始在全国开始推广环境在线监控系统。到2005年,公布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促进智慧环保产业的发展。2007年,为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污染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三大体系”。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并改革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其中明确提出通过“加强物联网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实时监测、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近年来,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国务院在政策上对大气智能监控和智慧节能方向上有一定的倾向,连续发布多项相关政策。下表列举了部分环保物联网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和措施 发布机构 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国务院 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三阶段监测实施方案 环境保护局 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方案 环境保护部 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国务院 大气污染行动防治计划 国务院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 环境保护局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环境保护局 公开办法 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国务院常务会议 3
发布时间 2014年5月 2014年6月 2013年3月 2013年8月 2013年9月 2013年7月 2013年7月 2013年6月 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 国务院 环境保护部 2012年2月 2011年10月 2005年9月
三、重点应用
1、主要业务的流程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智慧环保业务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环境监测、移动执法、城市智慧能源管理和排污权交易管理等方面。
(1)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业务是智慧环保最主要的业务之一,该业务是智慧环保的最初目的。监测方向包括有水质、大气、噪音和放射物监测,业务流程和解决方案大致相同。
以如今最受关注的大气监测为例,通过使用低成本的大气监测节点系统规模部署,依靠太阳能供电,通过GPRS、3G等无线网络采集数据实时传送到云计算平台。在云计算平台上,结合城市已有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系统,并结合城市空间、时间、天气状况、人口密度、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工业产值等元素,进行系统分析,可实现:
? 整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实时、精确呈现,对于污染过程可以动态跟踪和预警预报。
? 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实现污染源监督管理,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 收集存储本区域海量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和预测预报提供数据。
4
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公众可通过各种终端查询身边的空气质量情况。
本解决方案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大气传感设备、云平台、云处理平台管理系统和应用平台系统。
(2)移动执法
系统主要是面向外出进行现场执法工作的执法人员,通过使用现场执法终端(手机+笔记本+扫描棒+上网卡),将现场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GPRS或者3G网,经网络隔离层对数据进行安全认证后进入环保系统,从而实现污染源查询、环境质量查询、应急查询、路径导航、现场文书打印和扫描等功能。
(3)城市智慧能源管理
城市智慧能源管理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对城市各区域建筑设施的能源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动态监控和数字化分析及管理。
系统由能源计量管理、能耗在线监测、能耗数据分析、能耗指标管理、预测预警管理、自主能源审计管理、综合报表管理、智能决策支持、智能管控等多个可扩展模块构成,通过与数据采集系统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有效集成,由“物联网“网络将各建筑的能耗、控制等信号和参数,传输至云计算平台,由平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后,反馈至IP物联网自适应控制系统,从而能够对区域实现能源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和综合管理服务功能。
(4)排污权交易管理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
5
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本平台系统可以实现排污企业有偿使用、出让企业与申购企业交易、买方企业结算、政府出让、交易核定等功能。
2、最新技术(物联网)的应用环节
随着我国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的不断推广,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也愈发错综复杂,这对面向环境保护的物联网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在面向环境保护的物联网感知层,作为感知层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传感器应该具备精确感知热、力、光、电、声、位移等多种信号的能力,为网络系统的处理、传输、分析和反馈提供最原始的信息。同时,作为物联网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特殊应用,传感器应该满足在大范围无人值守环境大规模部署的要求,同时应应各种恶劣的应用环境,因此,要求传统的传感器逐步实现微型化、低成本、低能耗、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经历一个从传统传感器(dumb sensor)→智能传感器(smart sensor)→嵌入式Web传感器(embeddedweb sensor)的内涵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新材料微型化传感器、智能处理和存储信息的智能化传感器和多功能传感器等领域必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对RFID技术的研究今后将重点放在RFID的反碰、撞冲突问题、RFID天线研究、工作频率的选择以及安全与隐私问题上。在感知层网络方面,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成为主流,同时嵌入式芯片和软件、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和新型电池技术等也会是未来面向环境保护的物联网研究的重点。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