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
的能力;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
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做人原则。 教学难点: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语:
师:同学们你们会唱《七子之歌》吗?请会唱的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下。 (学生表演)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的作者吗?(生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首诗的作者闻一多先生的文章,来了解他的精神品质。(师板书课题)
[注:导语有多种形式,可根据教师、学生、教材等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一、提出问题
师:谁了解闻一多?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谁了解臧克家?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教师分别展示闻、臧的课件或做语言上的补充说明,学生记笔记。) [注:这是两个著名的作家、学者,作为文学常识,需要学生记住]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同时把不认识和不懂的字词划下来,然后查工具书或请教一下你的同桌解决。
[注:带着问题、任务走进教材。]
1
师:出示字词,学生读、注音。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几件事。 [注:这是从整体感知课文的角度设计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思考: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章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怎样衔接的?
[注:这两个问题是教师为分析理解课文而设计的牵引性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那些没有主动思考习惯的学生也有问题可思考,所以牵引性问题必须设计。]
3、通过阅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全班共同来解决。
[注: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增添了教学的针对性。这个时间教师给的一定要充足些,不要走形式。] 二、整合问题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你们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生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中的“钻探”用得是否恰当,能不能换成“研究”? 生2:“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生3:“饭,几乎是忘了吃”与“他贪得是精神食粮”是否矛盾? 生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有什么作用? 生5:在文中引用杜甫晚年“一月不梳头”的典故有何用意?
生6:“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
生7: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时的“说”和“做”为什么迥然不同? ??
[注:以上问题来自课堂实录,说明只要我们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师:各小组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也是同学们疑惑的地方,随着咱们对课文的解读、理解、分析,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不要立刻解决,教师要根据这些问题整合,确定在课文分析理解过程中哪个环节、采用什么方式解决。]
2
第二课时
三、解决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怎样“说”与“做”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6自然段,把你认为精辟的词句划下来,多读几遍,感悟其中的含义。
师:认真品读“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师:“作”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他在研究什么?
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远到有史以前。
师:闻一多研究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可见追溯之远,那同学们想一想,是用“钻探”一词好呢,还是用“研究”一词好?好在什么地方?同桌交流一下。
[注:此处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生:略。
师:这是一种比喻,比用“研究”更形象,有一种动态感,含义更丰富了。通过“钻探”,闻一多寻求什么宝藏?寻求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要给这个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师:“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注:解决学生的问题。] 生:想通过文化救国。
师:请同学们认真品读“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表现了闻一多学习的什么精神?
生:学习的毅力、恒心。
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品读“1930年——‘漂白了的四壁’”,并思考: (1)“望闻问切”是什么意思?
(2)通过“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头发零乱”“夜间睡得很少”这些细节描写,说明什么?
(思考之后,说给同桌,再小组交流一下。) 生:刻苦精神。
师:思考一下“饭,几乎是忘了吃”与“他贪得是精神食粮”是否矛盾?
3
生:略。
师:闻一多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毅力、恒心、刻苦精神很值得我们敬佩、学习。那他的研究有成果吗?是什么成果?
生:三个成果。
师:课文中是怎样写这三个成果的?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生:略。
师:一个详写,两个略写,这是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详写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说明他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
[注:这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概括。]
师:这三个成果,闻一多是怎样“说”与“做”的呢?《唐诗杂论》做之前没有说,成果出来后又没有说,转到楚辞以及“古典新义”都没有说,这就与开头引用闻一多的话相呼应。
这就是作为学者的品质,关键在做,做出成果,不在于怎样说。现在同学们看7、8、9三个自然段,你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同桌交流一下。
生:略。
师:这是用两个句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用了“仅”字,只见一个方面,再用“还”字,说明另外一个方面,引领了文章后一部分,既总承了上文又总起了下文,这样两部分之间过渡得十分自然。又通过第9自然段,说明闻一多有了变化,引起读下文的兴趣。他作为革命家又是怎样说和做的呢?看课文后一部分,找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划出关键的语句,认真品读,从中你感悟到什么?看完之后,小组内交流。
生:略。
师:请同学们品读“在李公朴同志——你们站出来”这句话,注意“凶多吉少”“慷慨淋漓”“你们站出来!”等语句,再品读“他做了,——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怕死。
师:现在同学们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了吗? 生:略。
[注:在此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师:我们学习了全文,现在请同学们思考: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者,“说”和“做”为什么迥然不同?小组讨论。
4
相关推荐: